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19537282
近代国学对应的是外来之学,基本含义是本国固有之学。梁启超在1902年《中国史叙论》中第一次使用国粹概念,并且多次用国学代表中国学术,国学由此成为流行语。在此之前,严复习惯于使用中学概念。而康有为、谭嗣同则同用孔教概念。他们对近代国学的称谓旨在(       
A.凝聚民族精神
B.坚守中国固有之学
C.助力维新变法
D.吸收西学创新中学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京师同文馆筹建时,清廷内部反对者甚众。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无论是地方督抚还是朝中大员,大多对创办西式学堂以兴学育才不再抵触;即便是戊戌政变失败后,顽固派也并未取缔京师大学堂这一维新运动成果。这一变化说明(     
A.知识分子开始放眼世界B.西学教育愈发受到社会推崇
C.中华文化主动寻求变革D.民族危机助推新式教育发展
2024-03-20更新 | 231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明末,在利玛窦的推动下,传教士纷纷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礼节习俗,并提出“耶儒合流”论,他们主张将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宗法思想与罗马天主教教义体系相融合。传教士的这些做法(     
A.是统治者推动开明外交政策的例证B.助推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势
C.推动了中国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转型D.有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2024-03-27更新 | 146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清末民初,把中国视为“东亚病夫”或“病夫国”等论调流行一时:时人指出,西方人“视中华为垂危之病夫,床笫呻吟,罔然自主”;民初的一则广告曰:“欲雪东方病夫之耻乎?请速服强体大王的血中宝”。由此可知,“东亚病夫”等论调(     
A.表明传统中医疗效不彰B.反映民众精神危机严重
C.被大量应用于商业宣传D.呈现出浓厚的民族意识
2024-01-12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