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题型:论述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8 题号:1984039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多样,绵延不断的文化传承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一种“内化于心”是指通过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中国传统国学经典
第二种“美化于艺”是指通过艺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内容主要包括戏曲、绘画、书法、玉器、园林等中国传统艺术
第三种“外化于行”是指通过生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范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传统节日和风俗等中国传统生活习俗

——摘编自张新科《传承传统文化三大途径》

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任一途径提出自己的看法(赞同、反对材料观点或另有观点均可),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源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周易》中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语,都饱含着创新精神。公元554年成书的《魏书》首现“创新”一词,书中记载“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几千年来,创新精神活跃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在中华文明各个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因而能够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何星亮《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中国历史某一方面的创新与变革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4-03更新 | 79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空间都有不断的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自己”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占有了更大的地理空间,经历数千年,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

——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任意一点或整体) ,并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7-21更新 | 382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3】孔子与时代

27岁孔子开办私人学校。
30岁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36岁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9岁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8岁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68岁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敛从其薄。”
69岁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问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孔子人生际遇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2019-08-23更新 | 2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