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8 题号:2001169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农村治理路径明显变化的60年,最能反映这场变革的是农村治理方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是一个分散的乡村社会,国家就借助土改和合作化运动把家庭从旧的地方束缚中部分地解放出来,开始了由互助组和初级生产合作社到建立新联盟的过程,初步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呈现乡、村政权并存。国家在农村诸多力量博弈中的全面获胜则以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实施为标志。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农村社会的治理转向村民自治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收至乡镇。乡镇以下的村则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级公共事务由本村村民自我管理。1982年村民自治写进了宪法,自1983年到1985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工作。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的性质和地位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摘编自戴玉琴、高广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路径、影响和走向》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特征。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是中国社会治理发生变革的重要时期,官方系统与民间系统之间原有的力量对比被打破。从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事到咸同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官方的基层治理系统逐渐失灵,以乡绅为中心的团练组织成为应对社会动乱的重要力量,民间治理系统开始一枝独大。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促使国人逐渐觉醒,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因此,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在原有的“公”与“私”两大系统之外,逐渐衍生出新的治理主体。晚清时期,各种社团逐渐出现,对基层社会治理产生了较大影响。譬如爱育善堂、广仁善堂、崇正善堂等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当了重要角色。虽然清末成立的地方自治研究社和警察组织受到西方的影响,但在中国固有传统中依然可以找到其身影。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边区政府通过在军事上采用集中清剿和在政治上分化瓦解的手段平息匪患问题、此外还建立和整肃自卫军和保安队以增强地方武装力量来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土匪。陕甘宁边区前后颁布了20多项相关法令来禁烟禁毒,设立专门机构,专门负责处理禁烟禁毒相关事宜。1937年至1945年,因天灾、战争,大量难民、灾民涌入边区,总计达266619人。边区鼓励移、难灾民开荒自救,安置移、难灾民。政府规定:移入边区的难民或灾民享有请求政府分配土地及房屋,协助解决生产工具,免纳两年至五年之土地税,减免义务劳动负担等方面的优待;移民享受和边区人民同等的民主权利。并颁布了多个有关婚姻的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同时废除早婚陋习,彻底革除旧式婚姻,努力从各方面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此外,边区政府还注重采取多种措施改造游民,营造新风。

——摘编自姜秀华《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社会治理发生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基层社会治理措施。
2022-09-27更新 | 1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益于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儒家意识形态的教化。随着中国步入现代社会,现代性的侵蚀导致传统基层宗族社会受到严重冲击,近代以来中国不断探索与现代性相适应的基层治理制度。

——摘编自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其成立以来,通过不断实践,实现了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彻底改造。

中国共产党基层社会治理概况表(部分)

阶段治理概况
1927—1936年开展土地革命与阶级斗争,使乡村农民获得了广泛权力,成为基层社会权力主体,苏维埃制度逐渐形成。
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乡(市)参议会以20至60人选举一参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县参议会以400人到800人选举一参议员,每两年改选一次。
1946—1949年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成为一项根本政治制度被确定下来。
1949年至今全国各地城市都陆续建立、健全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村民委员会由广西走向全国。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基本条件。
(2)结合材料二的史实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不断探索与现代性相适应的基层治理制度”。
2023-12-22更新 | 2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清朝的基层治理

基层组织建设是政府的重要事项之一。从周之乡遂到明清保甲,再到清末新政推行地方自治,各地成立咨议局,基层组织建设可谓辗转相承、代有兴革,绵延不绝。

材料一:清代甲长将本户并十户造册送里长,逐次呈报。与严密的基层户籍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必须是有一套严密的乡里政权组织:乡亭里什伍保甲的纵向管理控制,这是“经”;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这是“纬”;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役、治安、教化等则是经、纬之基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严密的管理网络。

——韩秀桃《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特征》

材料二:宣统二年①顺直咨议局通过了将田房税契归地方自治预备会办理的决议,但州县官并不肯放弃此项权利。于是各州县地方自治机关便采取各种途径与地方官展开斗争。如天津县成立了城镇乡联合会,并在城董事会内设典卖田房税契处,由城总董来独立其事。

——范红霞《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地方自治》

材料三:(有清朝官员认为)地方自治之名,虽近沿于泰西②,而其实则早已根荄于中古,《周礼》比闾、族党、州乡之制,即名为有地治者,实为地方自治之权舆。下逮两汉三老、啬夫,历代保甲乡约,相沿未绝。

——《宪政编查馆奏议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并另拟选举章程折》《东方杂志》(1909年)

材料四:宣统二年办理天津城议事会选举,调查选民资格时,当选举调查员上门调查时,一些居民对调查员“冷薄难堪,目之如丐。及询其田产职业,又恐加捐,不以实告。”……通州县选举自治研究所所长,是日投票者219人,当时通州全境人口约36万,选民约10万。因此,此次参与投票者仅为选民人数的千分之二。

——范红霞《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地方自治》

注释:①宣统二年:1910年。②泰西:西方国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清朝前期的基层治理有什么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如何理解材料三的观点?
2023-03-22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