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6 题号:201275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和治安等事,绝大部分都是由乡里官吏们直接承担的……秦统一全国后,普遍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楚国灭亡以后……项梁曾经到过关中地区,触犯刑法,被逮捕关入栎阳县(今陕西西安东北)监狱。他动用自己的关系网,请托蕲县狱掾,就是政府的司法局长曹咎,修书一封……安然出狱……越郡东南迁徙,定居于会稽郡吴县……吴中人士敬仰项氏名族,久闻项梁大名,对于项梁的到来,归心低首,纷纷依附在他的门下……连郡县长官都对他另眼相看,成为会稽郡府、吴县县庭的座上客。

——摘编自李开元《秦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基层组织,并概括其基本任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项梁的哪些经历违背秦朝的规定?说明什么问题。
23-24高三上·河北唐山·开学考试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皇权不下县吗?

中国古代官僚制是皇权的体现,官僚制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县。因此,有学者提出“皇权不下县”的观点

论据一:《儒林外史》第八回:“南昌人情,鄙野有余,巧诈不足,其余户婚田土,都批到县里去,由县官亲自处理整个县辖范围内的纠纷与案件。

——王印红、朱玉洁《从明清小说管窥传统乡村治理中的“皇权”下县》

论据二:20世纪末形成于魏晋时期的长沙走马楼吴简陆续发现并公布于众……从众多吴简中可以看出乡吏的职责颇广:春夏为“劝农”,秋冬除了课征租税役调外,还对上负责本地吏民户籍的管理,如果有误,“为他官所觉”

——秦晖《传统十论》

论据三:康熙二十二年修的《宛平县志》明确记载了巡检司所统村落,共分为捕卫南乡、卢沟桥巡检司、石港口巡检司、王平口巡检司、齐家庄巡检司。至此,巡检司与村落之间的统辖关系得以证实。

——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

(1)判断上述三个论据所依据的文献史料的类型,并辨析其价值。
(2)指出三个论据各自的论述角度。结合所学,补充一个新角度说明古代皇权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2023-11-01更新 | 11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以家庭为本位进行人口管理,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至秦统一后,推行“户籍相伍”、“什伍连坐”,民众不得擅自迁徙,户籍制度成为加强专制与控制民众的重要手段。到隋唐时,户籍与地籍合一,户籍不仅是赋税依据,还成为地籍凭证。到了宋代元时期身份户籍开始转向职业户籍,职业世袭的身份户籍充当了划分与固定社会等级的角色。明清两代大致都经历了由黄册户籍到保甲户籍的转变过程,到清代实行摊丁入亩、赋役合并之时,盛行二千多年的户籍赋役制度终于废止。

——摘编自张东平《中国户籍制度的源流及法理分析》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伴随国内外环境的剧变,清政府在一些开明人士的倡导下,开始进行户籍制度改革。1911年,晚清政府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这部法规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的功能。其次,法规区分了人籍与户籍,法规将表现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再次,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起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

——摘编自姚秀兰《中国近代户籍变革探析》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制度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并指出户籍制度的新变化。
2021-05-03更新 | 1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宋代,传统的世家大族不复存在,他们承担的代表朝廷维持地方的职能落空。面对民间社会的日益平民化和孤立、碎片化,北宋吕大钧兄弟以士大夫的强烈责任感,希望用儒学的道德纽带改变这种状态。熙宁九年(1076),吕氏兄弟率先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建立起中国最早的成文的乡村自治制度。《吕氏乡约》和王安石推行的“保甲法"隐隐对立,与其最大的不同是实行以礼教为依据的道德约束。吕氏兄弟认为邻里乡党犹如“身有手足,家有兄弟",主张“以礼化俗”“患难相恤”,尽力将礼贯穿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了王安石保甲法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摘编自李建国《<吕氏乡约>产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明洪武三十一年, 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要求人民读大诰三编明法制,宣讲反联吕氏乡约观念的圣谕六言也列入其中。《教民榜文》的总体特征就是教化,可以视为明朝乡约制度初立。正德年间,王阳明巡抚南赣,鉴于当地社会秩序受到破坏的现实,他实行十家牌法,形成保甲制,并综合《圣谕六言》和《吕氏乡约》制订《南赣乡约》。他在篇首指出,“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共成仁厚之俗”。乡约、保甲相结合成为王阳明乡村治理的主要措施,并在明朝中期的地方行政实践中取得成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全国推行乡约,形成了通过乡约治理基层社会的统治特色。

——摘编自常建华《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吕氏乡约》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概括明朝通过乡约治理基层社会的新特点,简析乡约在古代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2022-02-19更新 | 4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