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民族危机的加深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6 题号:20544550
国书是国家元首代表本国政府致书于他国元首的一种文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乾隆帝回复了英国国王一封国书:“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深为嘉许。……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重重的海洋),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摘自《清高宗实录》

材料二   1905年光绪帝致英国国王的国书:“大清国大皇帝敬问大英国大皇帝:中国与贵国通好有年,交谊益臻亲密。夙闻贵政府文明久著、政治日新,凡所措施,日臻美善。朕眷恋时局,力图振作,……兹特派兵部侍郎徐世昌、镇国公载泽、商部右丞绍英前赴贵国考求政治。……惟望大皇帝推诚优待。”

——摘自台北故宫博物馆原件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说明其产生的社会因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晚清外交政策的转变,并结合所学说明变化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役后,日本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意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三项内容。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023-12-26更新 | 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从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跟其他国家的交流,对外保持开明一视同仁的交往政策。唐朝的《唐六典》记载,为了迎接各国来访使者,特意建立了鸿胪寺,还在长安建有驿站专门用来接待来自各国的使者。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唐朝壁画里看到当时唐朝统治者接待外国使者的盛况,如《步辇图》,《客师图》。在《日本书纪》提及: “大唐国法,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尽管当时的交通十分不便,唐朝却凭借其多姿多彩的文化吸引了各地人士,并成为了全球文化交流的焦点。

——选自郭雪妮《从长安到日本》

材料二   1901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京师的秋天冷得肃杀,但李鸿章对面坐着的11条西洋饿狼的眼神,更冷。这个被称为中国近代外交第一人的老头,用力控住颤抖的手,把自己久负骂名的名讳艰难地画在了《中国与十一国关于赔偿1900年动乱的最后协定》之上。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廷共签了165个不平等条约,李中堂署名30多次。可能是再不愿多承担半分骂名,他故意把自己的名字画在一起,组成了个耐人寻味的“肃”字,像在呼应这个肃杀的秋季,又像在警告正走向肃杀的帝国。

——摘自杨公素《晚清外交史》

材料三   2023年10月25日下午,联合国安理会先后就美国、俄罗斯分别提交的关于巴以局势的决议草案进行投票:美国草案被俄罗斯、中国否决。美国代表在发言中对中国否决美国决议草案表示强烈不满。对此,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当场予以回应, “这是我听到的最没有道理的话。美国是想让中国对当前在加沙地带出现的局面负责,但我必须告诉美国代表, ‘这个锅中国背不起’。美国代表应该非常清楚,中东局势是如何发展到了今天,在这中间美国到底都做了什么”。

——摘自2023.11.2《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晚清为何会变成一个“肃杀的帝国”?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代表在当今世界外交事务中的“正气”来自哪里?
2024-01-31更新 | 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铁路由于受借款合同的束缚,大多是在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影响下经营的,“英资创办之沪杭甬、京沪及北宁三路与津浦南段一部,一切制度,悉以英制为依归;而法款之平汉、陇海、正太皆以法制为标准;胶济与津浦北段悉以德制为循规”。中国铁路从开始就采取分线设局的管理体制,不论路线之长短,运输之繁简,各路均设管理局,各路局往往各行其是,造成路政管理权分散,运输效率低下。因负责运输制度缺失,我国铁路营运往往通过行政化手段开展业务,铁路员工官僚习气严重,在货商与铁路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良好的运输业务关系,存在着明显的隔阂。

——摘编自李强《路政统一视野下的近代铁路负责运输制度及其绩效》

材料二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铁道部,这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次设置适应铁路专·业化网络化需要的、实施集中统一指挥的铁路行业专门管理机构。1932年3月,顾孟余出任铁道部部长,决心推行铁路负责运输制。 为全面施行负责运输制,铁道部在部内成立负责货物运输委员会,短期内制订各种章则 10种,遴派货运负责人员,针对负责运输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办理手续进行培训……在负责运输制度顺利实施的同时,铁道部开始谋求进一步的路政统一,饬令各路与招商局办理水陆负责联运,并与各公路也办理负责联运。 从当时的货物联运收入来看,1932年11月至1933年6月,期间除了2月份,货运进款减少外,其他月份进款一直保持增长。 随着国民党统治趋于统一和稳定,整顿路政工作明显有起色,实现了路政管理的统一。

——摘编自李强《路政统一视野下的近代铁路负责运输制度及其绩效》

材料三   在1992年之前,关于铁路改革的探讨始终局限在计划经济体制范畴内进行,1992年后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铁路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铁路运输更加紧张。 1993初,全国各地提出经审核的要车计划日均12万辆,而铁路只能满足实际需求的60%。 1994年1月,铁道部召开全路领导干部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市场取向,深化铁路改革……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铁路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即“铁路改革十三条”),并于1994年4月22日上报国务院后下发全路。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转化铁路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三是改革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四是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优化配置铁路资源……。

——张雪永《扩张的动脉: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铁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运营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路政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4年深化铁路改革的背景。
2024-03-16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