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2056479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白银货币化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中国巨大的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求远大过于供,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白银货币的扩展,官可以买得,学可以进得,徭役可以代得,有了罪过也可以通过纳银顶罪。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再认识》

材料二: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货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摘编自马克格里格拉斯等著《企鹅欧洲史1517﹣1949》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主要表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白银大量流入后欧洲社会发生的变化。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最为活跃,推动土地私有关系快速发展……战国时的地主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贵族地主,或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或是因军功受到赏赐土地而来,另一种是通过购买土地形成。一种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私有制形式便逐渐形成了。春秋战国之际还出现了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关系。有的自耕农是因垦荒或立了小军功而得到少量土地,也有的是因旧贵族没落后成了自耕农,还有国家授田给农民,责其耕种。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了私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他们构成了土地私有制的又一种形式。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贵族、官僚大量占田,同时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也可以把他们获得的利润、利息用来购买土地……在历代封建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工商业者、高利贷者常常“以末致财,用本守之”。既然明清的封建地主和工商业者积累起来的财富都竞相购置土地,而不投资于工商业,那么自然就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地迅速成长了。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有哪几种形式。指出土地私有制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描述的经济现象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024-05-15更新 | 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直到唐前期,粟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次是麦。……从唐中叶起,由于北人南迁……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等,水稻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开始占了首位,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益州号称“州之瑰宝”,和扬州地区并称为“扬一益二”,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籽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主要粮食生产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农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唐朝中后期和明朝中后期农业发展的不同影响。
2022-12-12更新 | 1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宝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设宝钞提举司。洪武八年(1875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宝钞作为法定货币。在民间金银不能通行于交易中。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每贯宝钞只能兑换一百六十枚铜币,贬值已经超过六倍。宣德时期,政府重申并加强了对民间使用白银的禁令。正统元年(6年),“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代替宝钞,弛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共不者乃用钱……”

——据《明史·食货志》整理

材料二   1369-1487年徽州427件土地买卖契约使用宝钞、谷物、绢布、白银情况


——据万明《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武、宣德、正统三个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简析导致白银货币地位变化的原因。
(2)写出材料二中反映白银使用情况的线条的序号,说明判断的理由。
(3)对比《明史》,举例说明材料二土地买卖契约统计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价值。
2024-01-18更新 | 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