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 题号:20608875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思考】从以上材料中能得出哪些信息?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曹魏征收的锦、当为口赋和算赋的合并。不同的是汉制征收货币,魏制改征实物;汉制以丁为征收单位,曹魏把人头税等货币折成绢、布以后,如果把完整成匹的绢、布,断裂成零碎的片段来折合成人头税,不但计算起来存在着困难,而且碎裂不成整匹的绢、布也不能再制衣服,这对人力物力来说,都是莫大的浪费,同时也由于东汉末年以来,剩削过重,逃亡者多,户较丁更不容易流动,也就更便于征收,故魏制以户为征收单位,并易其名为户调。户调实施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古代中国,家庭纺织业始终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农业和手工业是一直结合在一起的,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政府编户齐民一部分都被世家豪族分割去了,政府的税源日益减少。封建政权自然更需要加紧对自耕小农的剥剧,这样,就会既向他们要大量租谷,又向他们要超额的调绢了。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资治通鉴》对某一制度记载:“(政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之与居者均,无侥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魏时期实行户调改革的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的何种赋税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赋税制度实施的影响。
2021-12-18更新 | 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前期的户籍侧重于对“人”的控制,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课役情况,还记载了按均田制可占有的土地数及实际占有数。唐前期,政府不断检括户口,大量依附于贵族的农民被编入户籍,国家掌握的户口数不断增多,到了唐玄宗时期,已有八百九十多万户。在此基础上,唐政府对乡村进行整合,实行邻保制度,以负责基础的警政治安并协助司法。

材料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既有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民众的流动倾向越来越强。然而,唐代户籍对人的控制十分严格,人们的迁徙受到严格限制。“丁中为本”的统计下,“有幼未成丁而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再加上赋役负担不断加重,致使农民大量脱籍逃亡。据估计,在唐玄宗年间,政府户籍之外的逃户高达四五百万,占实际户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卢宏勋《唐代户籍制度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前期户籍制度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前期户籍制度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措施。
2023-12-04更新 | 6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古代中国在国家治理中根据不同时期做出政策的调整,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历史·选修性必修1》

材料二   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明政府开始废除世袭土官,代之以由中央任命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即所谓的“改土归流”。清朝雍正时期,全国统一基本实现,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盛世局面正在形成。同时,内地人民逐渐南迁,西南地区和内地经济上互通有无,民族融合日益加强。但各土司辖地如同一个个封闭王国,土司对土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压迫,有的甚至拥兵反叛。因此,有识之士改流的呼声日益强烈。雍正帝委任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改流工作。

——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

(1)概括材料一“土断”的核心内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必要性及实质。
2024-04-16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