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5 题号:2062190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对外援助70

有学者把中国对外援助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在不同时期,对外援助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1950197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中国向朝鲜提供援助。中国支援越南人

民的抗法战争,还向蒙古国、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古巴等提供援助。1956年起,与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等国家签订提供援助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56年,为支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中国开始向埃及提供援助。1964年,周恩来在访问亚非14国期间正式提出《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扩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19641970年,先后有10个非洲国家同中国新建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第二阶段(19792012年):重新明确对外援助作为“南南合作框架下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帮助”的基本定位;宣布“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等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原则。援外项目的实施管理正式引入全过程合同管理和企业总承包责任制。放弃通过行政指令分配援外任务的做法,引入招投标竞争方式择优选定各类援外项目实施企业。20042009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9.4%2010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约占前60年总和的30%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中国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强调“要切实落实好正确的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这是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理念。中国的对外援助调整以往主要向低收入传统友好国家倾斜的习惯做法,新增援助资金主要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重点受援国。

——据俞子荣《不平凡的探索与成就——中国对外援助70年》


根据材料指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大量白银涌入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40年来,中国采取了哪些重大决策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材料三   “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法则,给各方带来的是满满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取得了丰硕的收获,目前已得到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中方已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就共建“一带一路”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摘编自腾讯新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全球化中的作用。
2021-04-28更新 | 1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翦伯赞在《历史哲学教程》中指出:"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我们的祖先,而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都放在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种种侵略史观的批判、对中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英雄的讽歌,以及对那些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的谴责”。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和社会形态说,同时紧密结合中国自身历史特点,把中国历史演变当作有规律的过程来把握,以翔实的史料系统阐述了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并深刻地揭示了其中内在的规律性。郭沫若在谈到这时期自己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时公开宣称:"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队伍和社会影响迅速扩大,以至有人惊呼:"今日研究社会科学者,已多趋于唯物派一途"。当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也出现了一种以古喻今、以古人古事说今人今事、把历史和现实简单类比、一概否定统治阶级的活动等实用主义的倾向。到抗战后期,史学研究者开始自觉加以纠正,使自己的史学研究更加实事求是。

——摘编自陈前《论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迅速发展》

材料二   戴逸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尊重历史事实,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具体论断是可以修改、可以补充的,但唯物论、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长青的。"2005年,在《经济—社会史评论》座谈会上,齐世荣、侯建新、马克盎等学者谈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的考察,如果在世界历史的大的坐标系内进行的话,就有可能看得更加清楚"。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

——摘编自侯云灏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表现。
2023-04-15更新 | 1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

——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一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   2017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在阿斯塔纳召开元首峰会,通过了给予印度、巴基斯坦上合组织成员国地位的决议,开启了8个成员国的新篇章。阿斯塔纳峰会清楚地表明,上合组织拥有政治与安全、经贸与人文领域的有效协作机制,是地区及全球政治的积极因素。

——《上海合作组织扩员:新发展机遇与挑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观念转变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是什么?深化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措施有哪些?
2020-01-17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