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戊戌维新运动
题型:论述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25 题号:2063256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概念的演进”

时间概念内涵及使用情况
19世纪80年代以前“政”属“政事、行政”范畴,多为“防民以正”之意,“治”属“治理、管理”范畴,甚少连用,多引申为治理国家所施行的措施。
19世纪80年代“政”“治”两字开始连用王韬《达民情》:“试观泰西各国,凡其驳骏日盛,财用充足,兵力雄强者,类皆军民一心。无论政治大小,悉经议院妥酌,然后举行。”
维新变法时期“政治”使用开始广泛化,书籍分设“政治门”,囊括家国政治学、政体书、议院书等。
《时务报》每期开设译报专栏,翻译日本《政党论》等文中关于“政治为何物”论断,指出专制体制下的愚民政策,"不复使知政治为何物",文明社会是国民“通晓治体”、“参与大政”,于是才有政党、才有立宪政治。
20世纪初期“政治”上升为关键词,对“政治""国家”“政府”“国体”等概念辨析“政治之目的一曰为国家本身谋利益,二曰为构成国家之个人谋利益”“政治者,一国办事之总机关也,非一二人所得有之事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治”概念演进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持理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科举观的嬗变

材料一   窃顷者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人不自保,皇上临轩发叹,天下扼腕殷忧,皆以人才乏绝,无以御侮之故。然尝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1898年)

材料二   去国以来……思想为之一变。……科举非恶制也……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结合史实分析说明梁启超的科举观。
2024-05-26更新 | 34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全集》1~17卷目
第一卷 变法通议(1892~1898)
第二卷 瓜分危言(1899~1901)
第三卷 新民说(1902)
第四卷 新大陆游记(1902~1903)
第五卷 开明专制论(1904~1905)
第六卷 王荆公(1905~1910)
第七卷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1910~1911)
第八卷 新中国建设问题(1910~1912)
第九 卷伤心之言(1912~1915)
第十卷 欧游心影录(1916~1920)
第十一卷 墨子学案(1920~1921)
第十二卷 先秦政治思想史(1906~1922)
第十三卷 翻译文学与佛典(1920~1924)
第十四卷 中国历史研究法(1922~1925)
第十五卷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
第十六卷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1923~1927)
第十七卷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6~1928)
——据《梁启超全集》
(注:“王荆公”即王安石。)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并拟定一个论题,撰写一篇关于梁启超思想述评的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3-03-04更新 | 392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6年严复被选派去一所英国海军学校学习。回国以后,为了使人民直接了解西方思想,严复在1900年前后翻译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赫胥黎的《天演论》、穆勒的《群己权界论》、斯宾塞的《群学肆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严复认为,从秦代以后,传统统治者搜刮民脂,无力提升民智,为了便于控制国家,一直尽力使老百姓处于无知虚弱的状态。严复通过译著,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了进化论、自由贸易、社会法则、政府分权等理论。

——摘编自刘春福《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97年,中国近代最具影响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创办起来。1901年,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创办该馆编译所,逐渐承担起近代中国介绍西方新学、沟通中西学术文化的重大使命。商务印书馆着力译介西方社会科学名著,编印了《汉译世界名著》,出版了严复所译的《群学肄言》《法意》等西学著作。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后,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缺乏适应新学制的新式教科书。1902年初,张元济邀请柳亚泉、蔡元培编辑新式教科书。这套“最新教科书”着重汇通中西文化知识,编纂者字斟句酌,苦心编修,开创了近代中国新式学堂用书的新纪元。

——摘编自左玉河《中华文明·中国近代文明通论》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个人、机构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3-08-16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