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20689831
地方自治

材料一   “地方自治”作为西方民主制度发展过程中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有效路径,被近代中国开明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所接受。甲午战后,维新派大力提倡地方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思潮逐渐兴起,并对统治阶级中部分开明人士产生影响。

迫于要求地方自治的舆论压力,1908年清政府拟定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对地方自治的实施步骤作了统筹规划。1909年后,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等文件,仿效日本实行地方自治制度。清末地方自治分成两级,以府、厅、州、县为上级自治,以城、镇、乡为下级自治,而省级没有明确规定实行自治。《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明确地方自治范围包括本城镇乡之学务、卫生、道路工程、农工商务、救济慈善事业、公共营业、筹集款项等方面,同时规定“以专办地方公益事宜辅佐官治为主,由地方公选合格绅民,受地方官监督办理自治”。根据规划方案,要求至1914年地方全部成立地方自治机构。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受到了地方绅商阶层的欢迎,但筹办自治过程中因地方官办理不善、征收自治费等引发的骚乱事件遍及全国15个省区。1914年,袁世凯下令取消各级地方自治。

——摘编自孙婷《清末地方自治研究》

材料二   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有直接创制法律之权,有直接复决法律之权……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1924年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清末地方自治运动。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地方自治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以来,原有的宗族组织逐渐解体,基层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北宋庆历、皇祜年间,范仲淹于苏州购置田产千亩,设立义庄,义庄制度由此开始。宋代义庄的救助方向主要集中于族内的贫弱者,会稽新昌人石允德所建的义庄,“以给族之贫者”。南宋时期,义庄继续发展,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中以江、浙、福建为多。江西乐平人王刚中,买田千亩为义庄,“又筑室为家塾,凡族子之胜衣者皆进于学”。福建崇安江氏,“尝以余财创义庄,辟塾延师,聚族教养”。宋代义庄的出现,使宗族的救恤形式向制度化方向转变,族人之间近似虚无的血缘概念逐渐走向有内在经济关联的严密组织。

——摘编自李学如《宋代宗族义庄述论》

材料二   英国自16世纪起就实行由国王任命的治安法官主导下的法治型地方自治,行政只是治安法官的一种附属职能。19世纪30年代,英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地方治安交给了警察部门,司法由改组后的统一法院承担,地方行政交给了新建的地方政府。1835年,<市政法案》出台,确立了地方共同体自治原则,地方事务由全体地方居民自主决定,建立经选举产生的地方议会。根据工作需要,议会下设各种委员会,为民众提供生活安全保护、教育卫生服务,办理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文化娱乐、商业贸易等事务。

——摘编自程汉大著《西方宪政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义庄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30年代英国地方自治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3-12-29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由一群少拿或不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拥有国家赋予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权力。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士绅阶层包括士族和乡绅。他们拥有柔性权力与威望,依靠这种影响力而成为治理者,治理着当地的社会。而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渐形成了域乡分立的两种基层治理体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建构了以居委会为基础的“街道——居委会”城市基层组织和治理制度。在农村,逐渐建立了“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每一个农民都被纳入公社组织和体制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宜山、罗城等地的村民群众自主探索,率先创造了村民自治制度,国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民自治。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在基层治理制度建设中积极推动城乡基层基本治理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开展了城中村改造、特色小镇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一系列新型城镇化行动,进而生成了城中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不同于传统城乡社会的特殊社会样态。

——卢福营,沈费伟《中国基层治理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与影响维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基层管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3-11-30更新 | 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一   甘肃省放马滩出土了七幅战国时期的秦国地图,反映出统一的图例和基本的比例。其中,邹县行政区图是已知最早的行政图。湖南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描绘了长沙国南部的地理和政区状况。图中山脉坐落、山体轮廓和走向均用闭合曲线中填绘细平行线表示,是最早的科学的地貌表示方法。

——《皇舆全览图》。

材料二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建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括“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三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倶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法必定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战国至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并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
2020-06-25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