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 唐前期的鼎盛局面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20704125
民族交融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ū)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逋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九》

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四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阅读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2)阅读材料二、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三的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4)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隋唐时期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举措。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与周边民族对举时出现的“汉人”,因蕴含强烈的政治意义,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成为魏晋时期“中国人”的称号。两晋十六国时期,“晋人”成为“中国人”的通称。北魏初年,出于否定“晋人”的需要,将较早置于统治下的“中州”人称作“汉人”。南北朝时期,“汉”一直是对“中州”人的他称,而非人们欣然接受的族称。唐贞观二年,礼部主客司采用“汉”“蕃”界定内地与边疆关系。高、武时期以后,因应现实政治需要,“蕃汉”一词被纳入刑律,诏令越来越多地加以采用,最高行政机构严格规定边远地区“汉官”员额。在唐朝日益广阔的边疆,“汉”被广泛用来识别内地州县民身份,具有切实政治经济利益,人们乐以自称,“汉”作为民族族称最终得以确定。

——摘编自何德章《汉族族称的出现与定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族称在唐代定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族称的出现与定型的认识。
2023-12-05更新 | 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二   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的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P58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列举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政府对边疆各族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国家的作用。
(3)根据材料,写出▲处对应的内容。结合所学指出“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实现的制度保障,并概述元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2022-11-20更新 | 1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唐蕃之间和亲,还数次会盟,唐朝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区设置行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制,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邻近内地的藏汉区,仿内地制度设立路、府、州、县。西域设置了宜慰司,普遍任用土官,可管理由地方民族组成的土军,但朝廷,也可调用土军。在南方,委任少数民族首领,肯定其利用资源的合法性,同时官府掌握收回资源占有的权力。

——摘编自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包括唐朝与元朝边疆治理的异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同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2023-11-04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