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两次鸦片战争 > 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 题号:2072329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静悄悄的阅读革命”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书籍逐渐涌入中国,中国的士人渐而“遇见”西书并进而与之“相识”,形成了“静悄悄的阅读革命”。

时间事件
道光二十五年
1845年)
陈澧引《几何原本》算法以与《墨经》相沟会悬证,为撰《读墨子》辟一新途径。
道光二十八年
1848年)
徐继畬在《瀛寰志略》自序中称:“觅得泰西人汉字杂书数种……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
咸丰九年
1859年)
王韬说:“观西人教中之书,其理诞妄,其说支离,其词鄙晦,直可投于溷厕,而欲以是训我华民,亦不量之甚矣。”
同治二年
1863年)
赵烈文评价《校邠庐初稿》:“总论全书,精当处皆师夷法;而参用中国前人之说,然凑数而已,不如夷法之为得。其论驭夷尤善。”
光绪十五年
1889年)
钟天纬认为:“(达尔文进化论)其动植物之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
光绪十六年
1890年)
薛福成多次阅读《万国公法》后感触:“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虽能自奋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损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
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
皮锡瑞阅《泰西新史》《俄游汇编》《中倭和战》等书及《中国宜改革旧法论》,认为这些书“于中国不能变法及西国不能遽行于中国之理,诸君似尚隔膜”。
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
张朝墉阅英国李提摩太所著《天下四大宗论》《欧洲各国开辟非洲考》等“俱极得要领,中国讲西学者,多未道及其言。”“若果以新学为训,不独外患可消,亦内灾可弥”。
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
刘绍宽读读完当时第一部汉译货币银行学名著《保富述要》后总结:“觑破钱财,为福泽之影,而并无实际。”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以来中国士人对待西书和西学的态度变化。
(2)简要分析如何理解晚清以来出现的“静悄悄的阅读革命”。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有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国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而是因为奸臣误国。……可惜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以后,就知道中国的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但他怕清议指摘……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论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落,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材料二 倘若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均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回答:
(1)概述作者描述的关于林则徐的两种观点。哪一种是错误的?为什么?
(2)作者对于林则徐的批评是否正确?为什么?
2016-12-12更新 | 4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西方的民主观念引入中国,如魏源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并推崇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早期维新派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取决于国内政治,认为洋务派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甲午战败之后,梁启超强调“故今日欲数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而已。”以梁启超、张骞等人为代表,在清末开展了长达六年的立宪运动,以期建立英国式分权立宪国家。

——摘编自安树彬《从传统天下观到近代国家观》

材料二   1986年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说:“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我们应该从政府行政的结果来评判政治制度的优劣及活力。而政府行政的结果由人均寿命、富裕程度、公共基础设施等尺度来衡量。西方民主的“普世性”是建立在发达的市民社会、法制社会和雄厚经济财力基础上的“一人一票”制民主,原本就不适合在文化和政治背景极其不同的非西方国家复制,更何况,这种民主已经被简化成一种程序民主,凡是采取这种程序的就被西方欢迎,而凡是不采取这种程序民主的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即使已经取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巨大成功,也毫无“民主”可言。

——摘编自张维为《中国震撼》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弊端。谈谈对评判收治制度优劣的认识。
2022-07-07更新 | 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前后是发轫阶段;戊戌维新时期是大力提升阶段;辛亥革命时期是进一步高涨并结出宝贵果实阶段。探索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内涵及其发展的阶段特点,不仅将推进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而且对于深化近代历史进程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陈其泰《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觉醒》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领土和主权的丧失,直接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此后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恢复丧失领土和维持固有疆域的领土战略。在此过程中,国家疆界的确定成为民族国家形塑的重要一环。由此观之,地理因素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之影响既深且远。梁启超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核心人物,纵观其民族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无不伴随着地理空间的变化和关于异国他族知识的增长。

——摘编自朱晶《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觉醒的“发轫阶段”和“大力提升阶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觉醒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2-12-28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