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 题号:20743302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中国各边疆地区在社会人文环境与自然地理条件方面往往存有巨大的差异,中国边疆是在分散发展演进后统一为一体的。在西北边疆地区,这里地域广袤,但间有高山、荒漠分隔;这里道路漫长而艰辛,但又是东亚至中亚及南亚、西亚、欧洲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这就导致了该地区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局面,但各地区分散发展基础上的统一趋势却是十分明显的。在西部边疆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区,高山大川的阻隔延迟了该地区统一发展的进程,但自吐蕃在此兴起以后,该地区与内地及其他边疆地区的联系日趋紧密,日益加深的多方面的双向交流最终导致这里成为中国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材料二   汉朝根据边疆民族文化特点,诏谕官吏“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尤其是西汉前期把“和亲”提升到新的层面,努力倡导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的多元互动,把儒家文化推向边疆民族区域。同时,汉朝亦采取“以其故俗治”的文教策略,确实收到了“和集百越”、“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的良好效果。隋文帝“诏天下劝学行礼”,在边疆民族区域“建城邑,开设学校”。唐高祖制《兴学敕》曰:“自古为政,莫不以学为先,学则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深博。朕今欲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开后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训。”于是,边疆民族诵经习儒之声高起,“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教以书数,欲以慰悦羁縻之,业成则去,复以他子弟继之。”同时,唐朝还准许“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习读儒家经史。

——摘编自高福顺《边疆治理视阈下的中国古代边疆文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治理西北和西部边疆的举措。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文化政策实施的历史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汉代与宋代都比较重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接受唐蒙的建议,试困借助夜郎兵力来消灭南越国势力,从此揭开了两汉王朝经略西南夷的序幕。唐蒙到西南夷后,向夜郎及其周边部族的君长赠送丰厚的财物,诱使其臣服于汉朝。公元前111年,汉或帝借助南越的兵力在西南夷地区伐叛柔服,所向披靡,赐封夜郎王、滇王,允许他们统治本族;设置沈犁等7郡,将西南夷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版国。

——摘编自彭中文《从两汉西南夷经略看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宋朝十分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经营管理。宋代是广西历史上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广西区内的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其他地方,同时,区内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宋王朝对广西境内不同地区的治理策略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调整。在桂西北地区,宋王胡主要采用‘以夷制夷’的治理方法,通过设置羁縻州、县、峒来管理地方。

——摘编自易建龙《论宋王朝治理桂西北民族地区的策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经略西南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在桂西北采取“以夷制夷”治理方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原政权治理西南边疆的影响。
2022-02-26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主要原因。
2023-07-20更新 | 1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设立。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人员均由中央任免。西域的一切事务均由都护去处理,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而且西域都护府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在西域的权限已经超过了国内的一般地方行政,似乎拥有与诸侯相等的权力,其权力最大的表现就是行使中央对于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

——摘编自张《“天下”与“统一”:汉与西域关系的再认识》

材料二   唐朝于贞观十四年,首先在高昌故地设立西昌州,旋改为西州。西昌州属于羁縻州,而西州作为地方正州,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不久,唐朝又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并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

——摘编自董永强《平高昌前后的争论与唐初西域政策的转向》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反复强调,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民族危机已迫在眉睫。为谋救亡图存,中国唯一可以倚恃的武器,就是民族主义。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西汉和唐朝在政治、军事方面经营西域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加以分析说明。
2023-11-22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