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2075148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政府规定必须有丰亩栽种桑麻木棉,栽种桑麻是为了“衣被天下”。凡种桑麻果树,不论多寡,都免征若干税赋。……种植甘薯不拘土壤与地形,因此山地。畸幸地、沙地,无不可以插栽薯藤,甘薯遂成为中国各地农村普遍栽培的食用作物。由于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农民在解决了基本食粮之后,能够将部分粮食投入市场。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材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农业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商帮繁盛的有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三和四,指出明清工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隋唐帝国时代,一座规模宏大的国家粮仓——含嘉仓拔地而起。洛阳以东广袤原野上的千万百姓辛苦劳作后交纳给朝廷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沿着大运河漕运体系输送到洛阳城,汇集入这座隋唐时代“天下第一粮仓”中。含嘉仓几乎坐拥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江南税米常沿千里汴河浩荡北上,以解两都燃眉之急的窘迫。

——据罗志《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湮没的辉煌》等


材料二 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

——据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兴建含嘉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及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2023-05-23更新 | 1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中期以后,若是将其置于“都市化”的范畴下进行考察,其时代的特殊性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此时,社会出现了一个转变过程,举凡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社会流动的加速,无不显示出它与明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到明朝后期,在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下,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历史的陈旧的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文化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都市化”的角度概括明代中期以后经济“货币化和多样化”的突出表现,并扼要说明其与明朝后期“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之间的关系。
2024-03-27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棉花由域外传入,主要集中在三条线:其一公元前3世纪,从越南经海路传到海南岛(黎族)。此后往闽广等地传播,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说“木棉元时乃移至江南”。其二西域线路,公元3世纪前后,棉花从中亚传入新疆地区高昌国(维吾尔族),此后经河西走廊,往关中地区扩散,1273年元朝颁布的《农桑辑要》中有在黄河流域劝种棉花的诏谕。其三从缅甸进入云南、贵州等地,《后汉书》中有哀牢国(傣族)织布的记载。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后,棉花最终取代麻,成为“衣被天下”的代表。明朝植棉已普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棉田轮作、管理,棉花增产技术、减产原因等记载较前代更为完整和科学,有很大影响力。

——摘编自刘咸陈渭坤《中国植棉史考略》

材料二:美国南部有适宜的降雨量、无霜期,以及肥沃的土壤。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以武装夺取外国领土、驱赶美洲印第安人等方式获得了许多适宜棉花种植的新土地。为了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前,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在1950年之前,中国的棉纺织业对于工业生产的依赖度极低,绝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农户生产。然而从19501970年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棉纱生产国,同时也于1969年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棉布出口国。1971年中国在纺织业中的总锭数跃居世界第一;1981年成为最大的原棉出产国;1988年成为最大的服装出口国;1991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在棉纺织生产上打破的记录,预示了其他领域即将发生的一切。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历史上棉花传入种植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棉纺织业发展的意义。
2022-03-27更新 | 1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