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赋税制度(汉-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2152386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就是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元首制度,第二个环节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政治、军事;第三个环节是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秦始皇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意义。

左侧人物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之“舜”(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

上图是南朝画像砖的托盘人物,前两位男性,后两位是女性。都穿大袖口短上衣,腰间系带,下身都穿挎褶(挎褶是北朝应用最广的服饰)。

(2)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以上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简要说明。

(3)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简述两则史料在研究唐代制度变化时的价值。

西汉时期,北方地区城市有1187个,南方地区为391个。唐元和年间北方地区城市数量为806个,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有1176个。北宋时期,中国形成了以汴京、临安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城市群。元时期,西藏形成了宣政院、乌思藏宣慰司、十三万户三级管理体制,十三万户府所在地一般都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明成祖时,政府相继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军事重镇,部分军镇后来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城市。明朝后期,全国有40多座大的工商业城市,其中有14个位于今浙江地区,16个位于大运河沿线,10个位于长江沿线。康熙十年,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设治管辖,南疆的农耕经济和商业贸易都有一定的发展,由此带动城市的发展。

——摘编自何一民《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的变化与特点》


(4)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变化。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社会转型是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如中国古代的“唐宋变革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宋变革或者说唐宋之际社会转型的关键,是两税法的实施,这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他一切政治、文化上的变动都由此而起。两税法变革的动力何在?第一,生产力发展,引起剩余产品增多,推动商品货币关系进步,继而推动土地私有化倾向的发展,促成封建土地国有制难于照旧维持下去,不得不变均田制、租庸调为两税法。第二,经济关系变化的过程中,豪绅大地主日益腐朽和衰落,依附他们的农民因而获得人身自由,赋税制度不得不取消主客户之分。第三,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对旧制度起到了摧朽拉枯的作用。

——摘编自庞卓恒《史学概论》

材料二   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内部的篡夺,但还是促进了独裁统治,因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学获得皇位的君主,开始成为不变的政治权威和群臣效忠的对象。在我看来,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

——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宋变革的原因,并指出庞卓恒先生是使用什么史观分析问题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
2022-10-30更新 | 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纯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摘编自《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清朝初年,由于刚刚经过连年战乱,逃荒的农民相当多,而剩下的农民要承担原有丁额的丁役,负担非常重。另外,官府与地方豪绅勾结,巧取豪夺,更加助长了“逃丁”现象。至此,延用明朝的一条鞭法便暴露出许多问题。康熙帝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下谕:“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这拉开了摊丁入亩的序幕。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统一的赋税制度。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0年起,中央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安徽全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五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11日起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中国成就档案:正式取消农业税》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内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推行摊丁入亩赋税制度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
2022-12-20更新 | 2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经济活动】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覆灭后,晋元帝逃往江南,在江左重建了东晋王朝。长江天堑,是一个限制南北的天然屏障,使中原战火不能直接延烧到江南。这时江南虽然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区域,但永嘉之乱的后果:“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

材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如何理解两税法“两”的含义。分析杨炎实行两税法的影响。
2023-11-18更新 | 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