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2157044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一万年前就产生了农耕文明。夏商周时,人们已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选择种植产量高的作物。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犁耕。西汉时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牛挽犁法和代田法。隋唐普遍推广“圩田”,并逐步形成“北麦南稻”的格局。各种作物在种植中又培育出了许多适合各地栽培的新品种。在历代中国政府和商人与外国的交往中,又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新的作物品种,如汉代引进的芝麻、葡萄、苜蓿、胡亚等。

——摘编自杜卫华《试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延续性》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被突破,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往往进行一些初级加工,或兼营相关副业,获取更多的收入,以弥补粮食生产之不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产业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印度。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东传遍亚洲。元朝时,棉花在中国村广为普及,事实上取代了苎麻成为中国人制衣的纤维原料。到明朝时,棉花生产大カ发展,中国的农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劳动力的地理分工已经出现: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原棉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纺织品还会被卖回北方,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领的四分之一。到17世纪,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着棉布衣服。当中国人口在18世纪增加到4亿时,棉花产业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

——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立国之初美国人发现西印度的英法殖民地,棉花强势崛起,成为大宗出口商品。气候、土地,以及源源不断的黑奴构成大种植园的根基,这些要素可在美国南方完美复制。
18世纪末引种加勒比海岛棉和惠特尼发明轧棉机,使棉花逐渐占领南卡罗来纳、佐治亚、阿拉巴马和路易斯安那诸州。
1786年后英国机械化棉纺织业迅速扩大导致棉花价格不断上涨,联邦政府获得的西部许多新领土因非常适宜棉花种植,发展成新的蓄奴州。美国短时间购买17万奴隶。
1850英国的消费棉花有72%进口自美国。

——摘编自刘绪贻等编著的《美国通史》和黄绍湘主编的《美国通史简编》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棉花传入对中国元朝至清朝社会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能够逐步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因素。
2021-12-10更新 | 1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2个省区。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什么特点?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明清时期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还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2020-07-04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茗茶倍出。如安徽庐州府霍山茶,“茶生最多,品亦振”;云南普洱茶,雍正时名扬全国……而在清代,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之重,“粤东岁运,番舶通之北夷”。此外,茶叶种植区域逐渐推广,除安徽、云南、广东外,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福建等都有专业种植区。如福建崇武县武夷地区,只有数百家居民,但“皆以种茶为业,岁产数十万斤”。

——摘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1866年,左宗棠奏称:“闽省产茶,多在荒僻之区,日久采植,菁华势必日歇。而行销又以外洋商贩为大宗,每年春间,新茶初到,省垣洋商昂价收买,以广招徕。……故闽茶专恃洋商,而洋商不恃闽茶。”1880年,福州的茶叶出口达到顶峰,此后呈下跌之势。1889年邵武等地的春茶因质量低劣无法销售,被迫降价35.3%。“茶商亏本之由,洋商压价之故,使因茶庄过多,每思侥幸朦混,制造粗率,烟熏水湿,气味不佳,兼以劣茶搀。”

——摘编自熊昌锟《近代福州的茶叶出口与外国银元的流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茶产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州茶市出现困境的原因。
2023-01-17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