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 题号:21642954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

——白居易《赠友》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

——《神宗实录》

材料二   两宋时期,江南丝织品作为商品输出的记载尚未发现;元代,华北、四川等地的丝织业依旧发达;至明中叶,除江南之外,全国仅有少数城市还保留一些规模有限的丝织业,其中规模最大的潞州(山西),织机数约为9000张,年产潞绸约10万匹,仅相当于或不及江南一个大型丝织业市镇的织机数与产量。因此,明代商人携数千金购苏杭绫罗绸缎运销四川之事颇见于小说。16世纪以后,随着日本发现诸多银矿和新航路开辟,丝——银贸易成为中日、中欧、中美最重要的贸易之一、在清前中期以前,江南丝织品始终在这一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南京的“金箔织”更在欧洲市场上享有盛名。

——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1)根据材料一、列举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2)根据材料二、说明从两宋时期至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政治、经济上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材料二   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材料三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1)材料一中中西方“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具体表现是什么?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018-06-04更新 | 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实行有条件的“开禁”。西班牙武装商船“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以马尼拉为落脚地,形成墨西哥——马尼拉——中国的太平洋航线。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与其它商品换取亚洲,尤其是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为主的中国商品,又称“银丝对流”。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等

材料三   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流入使“一条鞭法”很快从福建等地推广至全国,外国银元的流入,引起中国货币的大革命。国际市场的需求,拉动了国内丝织业等行业的发展,福建漳州的月港,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新兴的沿海商业城市,到嘉靖时,百姓争相从事工商业。通过大帆船贸易,西班牙传教士将天主教文化带到中国,也使西班牙及美洲大陆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展的原因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2022-04-11更新 | 3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其相对应的土地制度。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两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清前期)苏州机户大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材料三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清初,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帆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摘编自《粤海关志》卷八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指出这些经济政策的消极影响。
2023-11-13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