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戊戌维新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217413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时务报》 (1896)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邹容《革命军》 (1903)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
陈独秀《每周评论》 (1918)自从德国打了败仗, “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
中外历史纲要(上)巴黎和会上,强权战胜了公理,中国遭遇严重外交失败……

材料二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一九一九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1)公理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请结合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简要阐释材料一表格中“公理”的不同内涵及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大变革。 (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中国在革命道路学习方向上的变化,结合所学,简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时代变迁与教育思潮】

材料   近代中国的教育思潮

教育思潮

兴起时间

主要内容(主张)

教育救国思潮

戊戌变法时期

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
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
兴办新式学堂,加紧进行人才教育、实业教育、国民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留学教育等,建立近代学校制度,确立汇通中西的教学课程与内容

军国民教育思潮

20世纪初

国家之强弱,与民质之是否尚武密切相关
中国屡战屡败,受列强欺压,原因在国民军人之精神不备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五四运动后

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社会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化、模式化和脱离实际的种种弊端,主张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

三民主义教育思潮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强调党化教育,标榜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为指导思想,融化东西文化之所长,使全国人民在人民之生存、国民之生计、群众之生命上,具备三民主义之实际功用,以达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之目的。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教育思潮变迁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一种教育思潮,并简要评价。
2022-12-09更新 | 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通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害”,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维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依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拖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凭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救亡图强的努力。他们的努力有何局限?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2023-11-16更新 | 1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近代以来,中国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方式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面临西潮冲击,很多中国读书人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向何处去?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摘编自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具体而言,新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刚刚实现国家独立,主权问题异常敏感,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与一系列军事与外交胜利,尤其是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中国的自信心与日俱增,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认清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和诸世界”的理念。

——摘编自江涌、王力、黄莺《60年中国之“世界观”》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读书人对西方认知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新中国“世界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2-09-23更新 | 1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