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王安石变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5 题号:2175617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都城开封的工商行业除缴纳赋税外,官府所需物品、人工,均向各行业摊派,这成为工商行户的沉重负担。熙宁六年(1073年),肉行徐中正等提出“乞出免行役钱,更不以肉供诸处”。同年七月宋政府颁行免行法,规定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各行依据获利多少,按月或按季度向市易机构交纳一定数额的免行钱后,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而由政府出钱到市场上购买。官府买货物,都要由当时的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随行就市,按价购买。免行法颁行后,皇亲国戚及宦官因其恣意勒索受到限制,掀起反对变法的高潮。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免行法也被废除。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推行免行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免行法。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1]
【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宋史·食货志下》记载,王安石变法期间,(财政上)实行量出制入之制,由三司会计司总计“凡一岁用度及郊示大费,皆编著定式”……为贯彻量出制入的理财原则,不得不广开财源,想尽一切办法筹得一定的收入,以满足国家预算开支。同时在费用支出方面还要做到厉行节约。在同司马光的理财争论中,他明确指出财政非改革不可,又说理财应得其人,如能这样,则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摘编自张娟《王安石理财伦理思想探究》

材料二 神考(宋神宗)理财之政,所以法先王而虑万世。……取民之财,还以助民。故天下诸路,州州县县,各有蓄积,将以待非常之用,不使有偏乏之。

——摘编自陈灌《进国用须知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中体现量出制入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中量入为出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2-03-12更新 | 10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思想为指导,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荆公以为国民经济所以日悴者,由国民不能各连其力从事生产也。于是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制定全国一年用度的预算,颁布施行,以节省开支。考察全国的农田、水利和赋税,另订管理办法,以尽地利而增税收。颁布青苗法,把救济贫民用的常平、广惠等粮仓的积谷,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荆公还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诸法。公之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故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岁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安石理财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2021-08-26更新 | 2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人们对王安石变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王安石认为,青苗法可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但苏辙认为,这是王安石“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而韩琦认为,“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人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借一贯,令纳一贯三百文,则是官放息钱也”。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 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封建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司马光和王安石就何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司马光的质疑?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苗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综上所述,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
2016-12-13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