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1 题号:22193233
跟着葛兆光学习历史解释。

材料   要有好的历史解释,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放宽历史的视野,把中国放到更大的亚洲、世界的背景里面去。1790年乾隆八十寿庆是清朝的重要事件。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在不同视野中,庆典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中国史

角度

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精明强干的统治者的治理,到1790年举行盛大、铺张和奢华的庆典,似乎正是这个18世纪盛世的最好象征。

亚洲史

角度

朝贡圈内国家安南、朝鲜等派使团参加庆典。对于受到特别恩遇的安南国王及使团,朝鲜使臣相当不满。1790年,这个以大清为中心的朝贡圈实际上并不像乾隆想象的稳定和坚固。大清维持朝贡圈秩序的权威和力量,其实在日益衰退。

世界史

角度

朝鲜使臣在赴京途中看到繁华背后的困窘:“饥民之号丐者,至燕京相续,昨冬酷寒,皇城内冻死者甚众。”康乾盛世尽管可以数出好多成就,遗憾的是成就背后有阴影,这些阴影导致19世纪大清的“衰落”。就在乾隆志得意满的时候,中国之外的世界已发生根本转变,欧洲正从传统帝国逐渐转向现代国家。

——据葛兆光《朝贡圈最后的盛会》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放宽历史的视野,解读乾隆八十寿庆的不同意义。
(2)以材料为范例,对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历史解释。
2024·浙江温州·二模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将南明政权及其抗清臣子们视为“伪”与“叛逆”是清朝入关以来的一贯国策。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突然颁布一则谕旨,针对明清鼎革时代的历史叙述,提出了两项方针:第一,官方史书今后在叙述南明诸王及其他的几个“小朝廷”时,不再需要冠以“伪(政权)”的前缓;第二,对于抗清的明朝大臣们,也不再视他们为“叛逆”。1775年,朝廷正式宣布纂修《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在淡化了抗清色彩后,肯定了南明抗清者史可法、张煌言、刘宗周等殉国者的忠节,以“宠奖忠贞,风励臣节”。

——摘编自陈永明《清代前期的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等

材料二 在元代,宋辽金的正统之争在朝野内外产生了激烈争论。官方最终决定同时修《宋史《辽史》《金史》,“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明代,以宋为尊而贬抑辽金的观念几乎是明代士大夫的共识。入关后,清朝提升了辽金王朝的历史地位。康熙通过对金太祖与金世宗的尊崇,半公开地为金王朝争正统。由于清朝与金朝系出女真同源,汉族士大夫们很少对宋辽金正统之争这一高度政治化的话题发表言论。1781年,《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准备删掉元人杨维桢的《正统辩》。这篇名文持论非常清晰:元朝的正统并非来自辽金,而是来自两宋。乾隆帝特意为此发来上谕,表达了对杨维桢观点的认可,“以元继南宋为正统,持论颇正”,同时宣称“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天下最正”。

——摘编自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乾隆年间清朝历史文化政策的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年间清朝历史文化政策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021-03-09更新 | 1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班举办题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反方均收集到以下图文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

——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明朝改制后

图1                                图2                                             图3

材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的时间?统一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图2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称为什么?
(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支持哪方观点?请说明理由。
2018-12-23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雍正朝以前,清朝的重要的军国事务,特别是战争的统筹、指挥几乎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议政王、议政大臣均为满洲亲贵。雍正七年(1729年),清世宗由西北两路发动战争意图平定准噶尔部。雍正八年(1730年)十二月,清世宗建立军机处专事上述军务,最早进入其中的包括怡亲王允祥,议政大臣尹泰、阿齐图、特古忒、查弼纳,内阁大学士马尔赛。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两位汉人内阁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也在军机大臣之列。由于军务牵涉事项较多,其权力范围逐渐扩张,首席军机大臣也成为清世宗所谓“赞襄机务”之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军主力撤回后,清世宗将在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置将军由战时驻扎变为日常驻防并受军机处直辖。在军务外,这些将军也兼管民政、制衡蒙古王公,与理藩院体系下的册封羁縻治理形成配合。

——摘编自刘文鹏《军机大臣议复机制与清朝国家政治体制重构》

材料二   1937年8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设置国防最高会议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由蒋介石担任主席,并允许主席对“作战期间关于党政军一切事项”“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改国防最高会议为国防最高委员会,蒋介石担任委员长。该委员会凌驾于国民党中央和“五院”之上,一切与“抗战建国”有关的重大事项均由其议定后再交付有关机关实施(紧急时也可自行实施)。后来,蒋介石又在委员会下设秘书厅等辅助他处理机要事务。当时,汉口《扫荡报》对此有社论:“国难严重到如斯地步,政权需要统一,力量需要集中,步伐需要整齐”。据学者统计,至1947年该委员会撤销前,其有关财政、内政和立法的决议最多,合计超过六成,而关于军事的不到四成。

——摘编自石柏林《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政治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建立的直接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扫荡报》关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社论进行评析。
2024-04-09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