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3 题号:221939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一统,而应该看作天人的一统,也就是德礼和刑政,由此构成中华文明历世不衰的政道传统。尽管历史上无数次改朝换代,但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多有侵扰乃至统治中国(中原王朝),但最终不分夷夏,都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洪流当中。

——摘编自郭晓东《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

材料二   历史地看,原处于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在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中努力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努力寻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改革,从而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内在驱动力。边疆社会发展与中原地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平衡,而新的统一的条件则在不断缩小差距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最终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摘编自向燕南《辽金西夏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材料三   清代,边疆在空间划分上呈现出从界线模糊到边界清晰的特征,在治理上呈现出从拱卫中央、维护统治到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目标的转移,从而完成从“天下”到近代“国家”的转变,其边疆治理呈现出陆海兼顾的企图以及维护国家主权的倾向。

——摘编自吴曼《从“天下”到国家:清代的边界与边疆治理》


(1)概括材料一中“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贡献。
2024·江西·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史料二   《公羊传·隐公元年》载:“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徐彦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宫大一统也。”

史料三   考古研究发现,在龙山文化时代,从北方到南方很广大的范围里,多种文化都有其共同点。不同文化之间呈现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玉器、象牙器、绿松石、特殊的彩陶器、大口红等精致奢侈品为代表的象征物品的交换。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维护“天子”为天下核心的政治观、“天下统一”的疆域观及“华夷有别”的族群观,构成了“大一统”思想的三大基石。秦朝完成了规模空前的疆域一统。自西汉“华夷之辨”演变为立国合法性的“正统”之争与疆域治理的“华夷分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也纷纷认同华夏传统,主动将自己纳入华夏的历史序列。唐太宗认识到“华夷”虽不同,但可通过“德泽”达到帝如“一家”的效果。辽和金,逐渐接受华夏文化,以“中国”“正统”自居。元朝不仅实现了疆域的“一统”,而且编订《大元一统志》,正式将“一统”列入全国地理总态之名。明太祖继承先世“大一统”的思想,更加看重疆域统一的重要性。

顺治帝指出:“满汉官民,俱为一家。”康熙帝强调“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兄尔民人,成吾赤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等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探究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历史演变的重要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历史演变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1-01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处于今云、贵、川一代的少数民族即所谓“西南夷”地区,早在秦代就已置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下。秦亡以后,中央王朝对这里的统治曾一度中断。汉武帝时,唐蒙率军进入夜郎道(今贵州附近)。唐蒙对当地少数民族赠予丰厚礼物,宣扬汉王朝“威德”。当地首领夜郎侯多同愿甘心向汉,汉王朝就在夜郎地区设立郡县,依汉制置吏,并让夜郎侯的儿子任县令。夜郎归属汉朝后,四川一带土著也纷纷要求归附。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赢得当地人好感,汉朝遂在当地设都尉,置十余县。汉朝在夜郎地区修筑“南夷道”,在四川开通灵关道,在安宁河上架桥,直达今西昌附近。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对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基本确立。这些地区的省级机构和内地一样,设三司。基层管理主要依靠当地土著担任的土官,亦称土司,武职称宣慰使、宣抚使、招讨使,文职称土知府、土知县。土司大多为当地民族首领,一般承袭其职,但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一部分土司衙门中的佐贰官、首领官由朝廷派出的流官担任,以对土司形成牵制。土司职责是谨守疆界,缴纳赋税,有事要出兵供朝廷调遣。明朝在当地兴办学校,并移内地军民前往屯种。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南土司中,女土司占有一定数量。

——摘编自王天有《明史》

材料三   辽宋夏金时期,大批汉人迁移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大批迁居原北宋统治的地区,南宋出现了“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的情况,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辽、西夏、金民族政权在承囊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西夏“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金仿汉制行科举。两宋王朝设置榷场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对“西南夷”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相比汉代的改进之处,并说明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的表现。
2023-10-13更新 | 12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此后历代都采取措施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

材料一   处于今云、贵、川一代的少数民族即所谓“西南夷”地区,早在秦代就已置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下。秦亡以后,中央王朝对这里的统治曾一度中断。汉武帝时,唐蒙率军进入夜郎道(今贵州附近)。唐蒙对当地少数民族赠予丰厚礼物,宣扬汉王朝“威德”。当地首领夜郎侯多同愿甘心向汉,汉王朝就在夜郎地区设立郡县,依汉制置吏,并让夜郎侯的儿子任县令。夜郎归属汉朝后,四川一带土著也纷纷要求归附。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赢得当地人好感,汉朝遂在当地设都尉,置十余县。汉朝在夜郎地区修筑“南夷道”,在四川开通灵关道,在安宁河上架桥,直达今西昌附近。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她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三   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对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基本确立。这些地区的省级机构和内地一样,设三司。基层管理主要依靠当地土著担任的土官,亦称土司,武职称宣慰使、宣抚使、招讨使,文职称土知府、土知县。土司大多为当地民族首领,一般世袭其职,但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一部分土司衙门中的佐贰官、首领官由朝廷派出的流官担任,以对土司形成牵制。土司职责是谨守疆界,缴纳赋税,有事要出兵供朝廷调遣。明朝在当地兴办学校,并移内地军民前往屯种。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南土司中,女土司占有一定数量。

——摘编自王天有《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对“西南夷”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羁縻府州的特点,并简述唐朝加强西北管理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相比汉代的改进之处,并说明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历史意义。
2023-11-11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