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7 题号:2227756

教育在古今中外对于国家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摘编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二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1/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

(2)结合材料二概括伦敦大学的创新体现在哪里?根据材料并结合英国当时社会状况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每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2016-06-21更新 | 19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3年,英国工厂调查委员会的一个报告中写道:童工在英国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他年纪太小,连衣服都不会穿的时候,就被监工打得尖叫。经常挨打受骂,他们受到残酷孽待。监工们随身带着皮带。尽管如此,但是所获取的报酬却少的可怜。有议员说:“英国工业的繁荣是建立在无助儿童的悲惨命运之上的。”

材料二   1871—191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公立小学入学统计

年代3—15岁儿童总数3—15岁儿童入学人数
187163161802
188173084070
189181054838
190182775778
191187376111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嘉瑶《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童工生存状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的繁荣是建立在无助儿童的悲惨命运之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公立小学入学人数变化的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2021-11-01更新 | 2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昼夜交替是自然规律,亘古不变。然而,人类对黑夜的态度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转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人类对黑夜的感情十分复杂,黑夜常常与恐惧联系起来,令人产生长夜漫漫的感觉。在15、16世纪的欧洲,晚钟敲过,城市实行宵禁,市民要放下手中的活计,准备休息。同时,在行会对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体制下,行规也禁止工匠在夜间挑灯生产。无论是法规还是行规,明确规定的劳动时间是从天亮到天黑,依然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和生活节奏。所以,在工业化之前,夜间生产劳动的情况虽然也有,但远不是常态。

材料二   17.18世纪开始,在伦敦和巴黎这样的大都市,上层社会、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年轻大学生们最先开始享受夜生活。随着夜生活内容的丰富,公众参与也更加广泛。

自18世纪最后30年以来,夜间生产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工厂的劳动日突破白天与黑夜的自然界限,劳动时间向夜晚延伸,从经济学来看,是把黑夜当作一种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在人类对黑夜态度发生转变的过程中,照明技术的进步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最重要的照明技术终究也只是工具,对夜晚时间进行开发利用的动力主要源自资本的力量。马克思就曾说过,资本主义的生产为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以及夜间劳动奠定了基础。

——以上摘编自俞金尧《欧洲夜史:人类对夜晚态度之变迁》


(1)依据材料,概括人类对黑夜态度的变迁。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对黑夜态度变迁的原因。
2020-12-27更新 | 1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