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0 题号:223087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文化学术秉承战国之余续,活跃在诸侯国境内的文士也大多来自齐鲁及荆楚地区。当时分散各地的诸侯国王,如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梁孝王刘武、河间献王刘德,皆秉承战国养士之风。汉初藩国文化尚有地域差异,相对而言,南方淮南一带长于辞赋,而北方河间一带则重在经术。汉武帝中后期,原本游说于诸侯王国的文士会聚长安。当时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以史学见称,王褒、扬雄等人因辞赋受宠,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则以经术而显贵,他们共同造就了关中文化的辉煌。

——摘编自宋展云《汉末文化中心的迁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学术文化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贾谊在吸收前人思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他认为安民首先要保证农民有从事农耕生产的适当时间,并把剥削量控制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范围内;使百姓富足则要“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贾谊还指出缺少礼义是秦朝骤亡的重要原因,提出疑罪从去,疑赏从与的原则,认为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人民的作用。

——摘编自梁安和《贾谊思想研究》

材料二   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创了“新民本”思想的体系。传统民本主义多是批判暴君,而黄宗羲从制度上分析批判;在国家治理中,他认为君与臣“名异而实同”,职责都是为万民服务。在经济政策上,黄宗羲认为古圣王的崇本息末,是崇尚礼治而禁绝佛事、倡优等不切民用的末业。黄宗羲从“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出发,将中国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有学者认为,他的思想若能贯彻下去,结论应为民主共和。

——摘编自焦园庆《黄宗羲民本思想及当代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贾谊的安民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简要评价。
2024-01-21更新 | 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社会治理

材料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后汉书·百官五》记载:“有秩,郡所署,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乡下有里,里设里正或里魁,掌一里百家,又称里父老。里父老由具有资产的人户充任,里之下按什伍组织居民,“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在乡、里之外设有亭,“亭有亭长,以禁盗贼”。

材料二   1978年以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启了现代化建构的大门,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在1984年底以前各地都要大体上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得到一定发展,但总体还处于“社会管控”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人口增多。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管理明确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治理主体仍然是政府。

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由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社会承受着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压力的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纵深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变化。
2023-04-01更新 | 3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的体育活动根植于汉代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之中。汉初,各家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发展。70多年后,“射、御、数”的体育教育被从“六艺”中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也逐渐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东汉时期,更多的人追求“长生不死”和“肉体成仙”,所以,这时的体育活动特别注意保健和强身功能。当时,讲求呼吸守意的习禅方法与养生健体相互结合,也为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材料二   英国是现代竞技体育的发源地,足球、拳击、橄榄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和部分水上项目基本上都起源于英国贵族们热衷的“户外运动”。它在18世纪到19世纪首先完成了竞技体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迅速演变成了有组织、有规则、商业化、职业化为总体特征的现代体育运动,由此创造了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体育形态,对现代竞技体育具有改革性的国际影响力。现代竞技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特定的时期以一种特定的形态呈现,与英国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经验主义理性传统和注重绅士风度的文化传统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起源提供了文化土壤,造就了现代竞技体育理性化、科学化、规范化和追求公平竞争的文化先进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现代竞技体育与传统竞技体育的区别所在,也是其能够向世界范围传播开来的内源性动力。

——甄嫒圆、缪佳的论文《论英国文化传统对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

材料三   延安军民自力更生办体育,一方面结合军事训练开展射击、刺杀、投掷、越障碍、跑步等活动,另一方面开展各种球类、体操等体育项目,把适当的生产运动体育化,把大众习作的东西体育化。1942年,李富春在《新华日报》上指出:每个人都要有能锻炼身体的一种运动,要经常的进行120师“战斗队”、抗大总校、“八办”等曾多次与国民党军队共同开展体育活动。

——摘编自《延安体育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体育发展产生的相应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体育走向现代化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当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意义。
2022-02-23更新 | 4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