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戊戌维新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22794835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为了论证以法治取代礼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对于法的概念等进行了探讨。慎子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韩非也认为只有“去私曲,就公法”,才可以“民安而国治”。

——摘编自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材料二   自秦以来,中国二千年的法律是“为上而立”的,是专制帝王用来“驱迫束缚其臣民”,使臣民“恐怖慑服”的“防奸”手段。他强调政府应该为民立法,这样才合乎“天理人情”,才是“治国之法”……“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

——摘编自严复《法意》(1909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的法治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夫之认为,人类的祖先是从“禽兽”进化而来的,其进化经历了从“禽兽”到“夷狄”、再到文明的发展阶段。他把自虞舜至夏商周三代许许多多恶人的名字一一列举出来,说明上古三代之民未必淳朴;而三代以下,虽然也有“败类”,但由于道德教化的逐步推广,人民的道德水平远远超过上古三代。他反复强调,历史进步的时代潮流是不能违背的,在这一意义上,违时即违道,是与“道”的日新富有、趋时更新的本性相违背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与时行而不息”,不断地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思想跟随时代的前进而前进;同时,王夫之注意到,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的,有洄流,有倒退,因此,“时”亦有衰乱、有污浊。志士仁人若生于天下无道时,不应与世浮沉、同流合污,而应以“匡时”为己任。王夫之严格区分顺应历史进步潮流的“趋时”与为专制统治者歌颂升平、粉饰黑暗的“趋时”。

——摘编自许苏民《论王夫之的历史进化论思想》


材料二 20世纪初,梁启超在《新史学》中为历史规定了三大“界说”:“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梁启超进一步强调说:“盖生存竞争,天下万物之公理也。既竞争,则优者必胜,劣者必败,此又有生以来不可逃避之公例也……现今之生物界,不过循过去数十万年自然淘汰之大例,由单纯以趋于繁而已。即吾人类,亦属生物之一种,不能逃此公例之外。”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他甚至认为,帝国主义时代所流行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势力即正义”等信条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亦“天演所必至,物竞所固然”,这便是梁启超所探求的“人群进化现象之公理公例”。

——摘编自刘振岚《梁启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与梁启超历史发展理论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王夫之与梁启超历史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3)你认为历史发展理论研究需要注意哪些要素?
2023-07-06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场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1858-1927)和梁启超(1873-1929),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希望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80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碎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95日,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

——据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整理

材料三   百日维新时期,光绪名义上“亲政”,实际上在变法决策上仍严重受制于慈禧。在旧势力盈朝的情况下,光绪却缺乏应有的稳妥方案及相应的策略,激进态度迅速加剧了新旧势力的矛盾。

——王亚芳《维新运动失败原因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的著作,并说明其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维新运动中的除旧措施及其弊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2023-12-27更新 | 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精神的觉醒是春秋战国历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国春秋时期士阶层已经兴起,孔子曾周游列国,孟子则“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战国各国君主一般都不拒绝纵横之士的游说,并且贵胄达官养士成风。这些都是可以引发人的潜力的外在环境。再则,尖锐复杂的斗争引起社会的激烈震荡,曾经为人们所信守的、似乎十分淳朴可爱的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变得荒谬和腐朽……社会变动中的巨大而深刻的矛盾渗入人的心中,打破了先前的精神的稳定平衡状态,变成了人不得不加以思考的内容。这又可以说是能够引发人的潜力的内在条件。

——摘编自刘家和《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人类精神觉醒的原因。

材料二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新的思想因素出现了。明清之际的学者更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观点。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体现明清之际新思想因素出现的主张。

材料三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打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过去,人们多以甲午战争当中和甲午战争之后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来描述这种觉醒,其实并不准确。民众的反抗,主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其中愤激的感情色彩居多……在社会历史现象中,“觉醒”一词并不归结于愤激,其准确涵义应在于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觉醒的特点。
2022-12-27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