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 题号:22811548
户籍制度是社会治理手段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编审人口旧例,原因生齿繁滋,恐有漏户避差之弊,是以每届五年查编造册,以备考核。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虚文,无裨实政。况各省民谷细数,俱经该督抚于年底专折奏报,户部核实具题,付之史馆记载。是户口之岁增繁盛,俱可按籍而稽,而无籍五年一次,另行查办。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摘自《皇朝政典类纂·户役一》

(1)材料中的“户籍永停编审”发生在______年间(皇帝年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3)补充一条这一时期社会治理的其他措施并予以说明。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乡里制度在古代被称为“治民之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代王朝的乡里制度,在原则上,都是以户口编排为起点的,规定以五户为邻、伍或十户为什、甲,五十户左右为一里、大保、社,五百户左右为乡、都等。秦汉时期的乡所统户口一般在千余户至数千户,规模较大;魏晋南北朝时期,乡的户口规模逐渐减小,至隋唐时定制仅为五百户。这种编排原则及其实行,需以严密的户籍控制为前提,可是,受到民户逃亡、豪强荫蔽强占以及隐冒户口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王朝国家对于乡村民户的控制,往往随着国家控制力的衰退而逐渐松弛。在一个王朝周期里,国家能够有效掌控的著籍户口在全部户口中所占的比例是逐步下降的。如秦汉、隋唐与明朝在其建立制度之初,均立足于户口控制原则,但是在东汉中后期以至于魏晋十六国南朝时期、唐中后期以迄于南宋、明中后期以至于清代,不得不逐步根据人户居住的村落、耕种的田亩,来征发赋役,并通过不同方式,以村庄、地域为基础,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影响。
2024-04-08更新 | 1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   唐朝前期均田制的实行将农民从地方贵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获得相应的土地,在均田制下的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按丁计征,因此国家只有加强对人口的有效控制才能实行赋税的征收。唐朝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求获得更多的自由权,并且随着乡村财富力量的崛起和贫富分化的加强,按丁计征的赋税制度和按身份等级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社会的转型要求户籍制度进行变革。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沿袭元朝的“诸色户计”,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进行分工,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民户务农,并向国家纳农业税、服徭役;军户的义务是服兵役;匠户则必须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各色户籍人口世袭职业,不容更改。明政府规定农民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户籍所在地的一里之内,做到“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任何人离乡百里,“即验文引”;商人外出经商,也必须领取官府颁发的“路引”(类似于介绍信),否则按游民处置,“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商人户籍所在地的邻里被要求务必知道外出经商之人的归期,若其两载不归,要向官方报告。明初的户籍制度有利于建立一种淳朴、安静、井然的社会秩序,但居民的人身被紧紧束缚在户籍上,不得自由流动,社会的活力也因此丧失殆尽。

——摘编自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中叶户籍制度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022-05-01更新 | 2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采用户籍制度。在秦国及秦皇朝时期,并不是所有民户都允许单独立户,允许立户的要求:第一、必须不是商人、开客店者及赘婿、后父。第二、立籍的对象必须是土地的拥有者或是官府授田的对象。秦时除有一般的民户户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别的特殊户籍。民户户籍有两种:“故秦人”和外来人。除此,还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贾人的“市籍”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凡列入“弟子籍”者,既有被任用为官的权利,又有某种免役的特权。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代,《户律》“单独成章,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特殊户籍在秦的基础上,增加了“侯籍”、“博士弟子籍”等。平民户籍第一次被称为“编户齐民”。户籍登记一般为姓名、籍贯、爵级、住址、年龄等,户籍迁移也有一定的程序。还制定了“舍匿(首匿)”法,打击范围从逃亡者扩大到藏匿者。中央仍以上计检查地方的户口等。

——摘编自林浩《中国户籍制度变迁:个人权利与社会控制》

材料三   秦时期,材质较为轻便的简册户籍取代了户版,乡制作的户籍副本呈报至县,以适应国家强化统治的需要。魏晋之际,户籍开始以纸质代替简册,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户部进行查勘核实。这一系列户籍制度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统治集团因应技术进步,强化中央集权所做的不懈努力。秦汉时期,乡级机构编造并掌握了包括户籍在内的一系列基础账簿,因此就具有了征发赋役、管控民众的基本行政职能。魏晋之际,纸简更替后,这些基础帐簿的编造权逐渐收归到县,帝国的基层统治重心亦随之由乡司上移县廷,中国古代基层统治方式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由此架构了此后1500多年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张荣强《中国古代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户籍管理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魏晋时期户籍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4-01-13更新 | 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