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22816064
自明朝宣德年间开始,各地为解决财税问题,先后推出了“鼠尾册法”“十段册法”“征一法”等赋役改革,这些赋役之法大多具有均平税粮、诸役合并、折银征收的趋势。1530年时任内阁首辅桂萼提出“编审徭役”的改革,是为“一条鞭法”。这表明一条鞭法的实施(     
A.适应了社会转型需要B.消除了赋役不均现象
C.得益于赋役改革推动D.扩大了赋税征收范围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黄宗羲(1610-1695)认为当时之税制有三大弊病,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其中“所税非所出之害”在客观上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减轻农民的负担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强化对农民控制
2020-08-27更新 | 33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下表是学者对“摊丁入亩”政策实施后各省人丁、丁银变化情况统计(部分)。
省份人丁差额(口)丁银增额(两)
浙江增3641112611.03
福建减592719136.43
湖北增1838111070.456
河南减10447337131.422
广东减1008932142.34
这表明“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A.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境
C.增加了民众的生存压力D.缓解了土地兼并的危机
2024-02-05更新 | 15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3】明代中后期,江南之苏州“洞庭之民,鲜务农耕,多商于远”;浙江宁、绍民人“竞贾贩锥刀之利”;山东济宁“多商贾,民竞刀锥,趋末者众”;河北南宫“多去本就末,以商贾负贩为利”;山西汾州“民率逐于末作,趋利如鹜”。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     
A.南北经济发展相对均衡B.封建等级秩序面临危机
C.社会生活习俗发生变化D.四民社会结构遭受冲击
2024-05-16更新 | 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