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辽夏金元的统治 > 辽与西夏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6 题号:228585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造就了华夏系民族共同体与戎、夷、蛮、狄共同体犬牙交错、夷夏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春秋以降,周王室在“礼崩乐坏”的大趋势下日益式微,由此失去了制衡诸侯和四裔诸族的“天下共主”地位。大国争霸、四夷交侵背景下的剧烈社会动荡,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族群的空前融合和相互认同。华夏、蛮、夷、戎、狄之间的文化差距和心理隔阂日益消弥,华夏与蛮夷戎狄一体同源的思想观念应运而生。这种观念的广泛流行,代表了当时“中国认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田广林、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南宋统治者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权其酋长、使自镇抚”,建立土官统治,实行“以夷治夷”或“以夷治蛮”政策。辽、金建立政权后,逐步改变了对待异族掠夺与同化政策,承袭了“胡汉分治”与“因俗而治”,实行两种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金都实行了南北面官制、蕃律和汉律,还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和管理制度。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继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后,元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在北、西北地区设立羁縻卫所和屯田,以当地民族首领充任卫所长官。南方和西南地区,在土官制度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严密的土司制度。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国家治理的新举措及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契开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材料二: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之得失。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悌,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孳以为诏,夜以继日,可谓得人君之道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

——《金史·世宗本纪下》

材料三: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契丹国的建立者及时间,并归纳辽朝“兼制中国”的职官设置及该制度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金世宗统治的内政外交,并结合所学指出该时期的时代美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清朝专设掌管边强民族事务机构的名称。以西北边疆为例说明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2023-11-04更新 | 1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来,西夏文献的出土发现可谓层出不穷。在众多富含研究价值的出土西夏文献中,有一类用西夏文翻译的汉文典籍,学界简称“夏译汉籍”。

汉文典籍与西夏译文对照表

汉文典籍的部分信息西夏文献的译文
《孟子》卷四中的“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和卷六中的“汤使遗之牛羊两处“牛羊”分别译作“”和“
《孟子》卷六中的“”和“对“稷”和“黍”的翻译均为“
《孟子》卷六中的“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此句译为:“”(农者疆出时农具弃能乎)
李筌注《孙子》第十三《用间》中的“不得耕作者七十万家”此句译为“”,即七十万人耕牧不利
《孟子》卷四中的“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此句译为:“(古世君子过者日月罗睺掩如)”【注:译文认为日食、月食与罗睺有关,“罗睺”乃梵文的音译】
《孟子》中“孔子”等诸子及学派对“孔子”及其创立的学派“儒家”特用意译,把“孔子”称作“(夫子)”,把“儒者”译作“(士人)”。对其他学派和诸子如墨家、墨子,则采用音译

——摘编自彭向前《试论“夏译汉籍”中的史料价值》


根据材料,结合西夏译文与汉文的不同之处,说明其反映的西夏社会状况。
2024-01-23更新 | 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据有幽云地区后,逐步奉中国之号。辽人认为辽之先,出自炎帝。辽太祖兴建孔庙,奠定了儒学在辽朝的政治地位,辽朝将州县制与部族制相结合,形成了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二元制。辽朝在保留契丹世选制的基础上,设立科举,提拔了一批肱骨汉臣。

——摘编自曹流《辽宋夏金为何共奉中国之号?》等

材料二   顺治皇帝多次指出,历代帝王,大率专治汉人朕兼治满、汉,必使各得其所,家给人足。康熙皇帝认为,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凡尔人民,咸吾赤子。雍正皇帝也强调,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边疆民族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奉“中国”之号的表现及其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统治者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从边疆治理的角度,列举清前中期践行这一主张的措施。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2024-02-02更新 | 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