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2286325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沫若在1929年著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写道:“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是一样。”在国内外的反动派都在叫嚣共产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时候,郭沫若发出了如此铿锵有力的声音,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一切进步人士对革命的胜利和信心,更告诉人们中国古史的研究也必须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作为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商周史研究的著作,此书一直受到后人的尊重和重视。正如《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日译者藤枝丈夫所说:“王国维、罗振玉、孙诒让、商承祚、王念孙、王引之以至日本的林泰辅等诸人的注解(指甲骨文字和金石文字),到了郭沫若先生,以新史学的方法再整理一番,对古代社会给了一幅鲜明的图画。”应当说,这对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很公允的评价,对他以大无畏精神所造成的成绩应当予以肯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沫若写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历史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近代化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指洋务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98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9月)

材料四   100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运动的目标是什么?它采纳了西方文明中哪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它宣传了什么时代精神?
(4)你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
2022-01-03更新 | 2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均根据不同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进步与升华,培育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创业精神和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为代表的新民族精神。

——摘编自俞祖华《民族精神提振与中华民族复兴》

(1)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新民族精神”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进行的理论创新。
2024-01-08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解决革命和建设实践遇到的新任务和新问题,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济中国的危急及不独立”,才“可以和世界革命合流”,当时,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都热衷于社会主义新思想的宣传,把富国强民的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身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有着相同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两个方面。就“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言,就边求人格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新人观而言都具有契合之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

——摘编自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回答的正是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现实统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因此,新的群体整合的纲领不再只是诸如君主的个人意志,而是具有群体契约性并发挥着社会示范效应的政党组织、党性观念、规章制度以及集体主义精神,政党组织的先进性遂成为整个社会系统现代性的榜样。斯大林曾赋予十月革命以一种东方民族现代性觉醒的意义,“它扩大了民族问题的范围,把它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局部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之下解放出来的总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样也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运用到了东西方民族矛盾的分析上,并通过国家及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初步实现了现代性的民族自觉。

——摘编自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表现。
2023-01-09更新 | 2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