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140 题号:229066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魏征吸取隋朝国力强盛却仅历二代而亡的教训,结合当时民生凋敝的现实状况,抓住唐初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提出了以偃武修文、勿劳弊中国、以道御之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思想。……魏征在民族思想上坚持夷夏有别的观点,但总体而言,魏征对于异族的态度,还是主张以圣人之道御之……在民族交往活动中魏征更加重视至诚信义,维护国家形象。魏征所认为夷夏之间的差异和界线主要还是地域种族的自然差异和文化上的差异,因而也赞成在文化上互通有无。
——摘编自郭文庭、周伟洲《论魏征的民族思想及历史作用》
(1)据材料概括魏征民族思想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魏征民族思想的时代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名校

【推荐1】领土的测绘、领海的划分事关国家利益。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划定边界、并向近代化国家迈进的热潮。地图则作为一种证明国家领土范围的工具开始备受重视,这一时期的英、法、俄、西班牙等国都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绘制了自己的地图。……远在东方的清王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已运用西方耶稣会士传入的近代制图学新方法绘制帝国地图,乃已告竣,并把测绘地图与版图的确定紧密联系在一起。

——牛汝辰《地图测绘与中国疆域变迁》

材料二利玛窦将经纬度制图法传入中国以后,未立即改变传统的画方之法绘制地图。康熙帝发现原有的地图时常出现模糊不清、测绘有误的情况,感到“疆域错纷”的问题需要解决,决定进行全国范围的实地测量,以绘制新的全国地图。这次使用西方经纬度制图法,参加人员中有杜德美等11名传教士,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完成了全国性测绘,当时西藏处于战乱之中,只测量了从拉萨到恒河发源处一段距离。最后由杜德美等主持在1718年绘制成了《皇舆全览图》。康熙六十年对西藏及蒙古极西地方绘制较详。

——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1930年海牙会议,英美等海洋强国坚持3海里的原则,以便于他们的军舰和商船在海上自由游弋;大多数国家主张有较宽的领海。1960年第二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长海里的领海宽度,保护近海资源、本国安全。苏联因为冷战的目的希望与发展中国家采取共同立场,建议各国有权建立12海里的领海。美英等国认为,领海宽度的扩大将破坏海洋自由原则。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会议召开,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争取,美英等海洋大国不得不接受12海里的领海宽度。

——刘中民《领海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国际关系分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测绘地图热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时期我国地图测绘技术、成果的新发展,并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全国性地图测绘得以完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政治角度看,美英等海洋强国在领海宽度问题上长期坚持已见的目的是什么?

2016-11-27更新 | 5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常衮(729-783),陕西京兆(今西安)人,唐代著名状元宰相。建中元年(780年),曾任宰相的常衮被贬任福建观察使。由于常衮声望很高,倍受闽人尊崇,他到福州后进行大规模的兴学活动。鉴于此前李椅已重修府学,常衮就把教育重点放在普及乡校教育上。

他在各地兴办乡校,请名士任教师,教学生做文章,按时考试,亲加讲导。当时乡间人多不识字,且语音与中原不同,难以开导。常衮即作民谣云:“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过,依仔撑船来接郎”,以土音教民唱,随后写“月光光”等字教之。如能识一字,就以一钱与之,鼓励民众识字,在他的苦心倡导下,认字读书的人渐多起来。对于读书人,常衮都以宾客之礼相待,并与之同游同食,相互讲论。在他的倡导下,读书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尊师重学之风盛行,风俗大变。常衮还力图改变闽中闭塞的状况,注重选拔优秀的学生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他在任四年,推荐、选拔不少优秀学生,使福建的“岁贡士与内州等”,这就为后来唐朝废除南选制度奠定基础。常衮死后,福州人在府学内建常公祠。

(1)根据材料,指出常衮在任职福建时的主要政绩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常衮在福建发展教育成功的原因。

2018-01-09更新 | 8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缓解政治人才危机,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令“郡国举孝廉一人”,公元前128年又下诏:二千石“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形成的天子对策(策试)制度,初选名单由武帝审核,并亲览对策,最后决定等第。还批准了博士弟子每岁课试的方式——射策:试题写在简策上,由试者投射取而答之,按答题优劣,上者为甲,次者为乙,分授不同官职。同时武帝打破了商人不能为官的旧传统,并特别注意选拔重用精通农业、商业、水利、科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延续四百余年的汉朝能够长治久安,应该说与汉武帝的选官用人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                 
——摘编自王国民《从“功臣政治”到“贤臣政治”》
唐太宗即位之初,百废待兴,曾说:“致安之本,唯在得人”。 中郎将常何所陈二十余事,很有见地,太宗一问,方知是常何家的食客马周代写,一连四次派人催促急见马周,面谈深喜,即令入直门下省,旋任监察御史。“玄武门之变”后,太宗不计前嫌,宽宏大度,授魏征谏议大夫职,信任有加,为左右近待。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使贞观年间涌现出一批名垂青史的贤相良臣。
——摘编自基督山《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与纳谏气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唐太宗用人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唐太宗用人制度改革的共同历史影响。
2015-10-10更新 | 1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