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2291010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共对峙时期,主力红军不断加强与地方联系,在群众工作中将帮助建设党组织放到重要的地位,有效地纾解了动员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使武装暴动向建立政权转化。如红四军第一纵队在闽西分兵时,就在各处派出政工干部,“有党的地方,就作区委委员或副书记,无党地方创建党,对外为红军政治部的代表,帮助苏维埃工作。他代表一纵委的精神,实现一纵委的工作路线”。依托地方党组织,主力红军能够调动各种有利的社会资源来推动革命,也使主力红军有了立足于乡村社会的坚实基础。苏区在地方上实现了党政军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基层社会,三者领导机构合一、苏维埃主席同时是党的支部成员,党的支部书记是苏维埃的成员,同时他们又掌握着地方武装。这样的体制很有效率,很适合扎根基层开展革命的需要。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结合在一起,如在“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整党整风”“一五”计划等党和国家一系列维护新生政权的举措中,军队的主要任务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展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亦需围绕党和国家开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依据军队内的思想情况,消除军队内不良思想,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路线方针,宣传党和国家时事政策,培养阶级意识,激发军人维护新生政权的积极性,维护政权建设的热情。当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还体现在混合军种的建设、军队三大条例的颁布等多方面。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开展,是党为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长远考虑。

——摘编自赵影《新中国成立初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对峙时期苏区军队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析。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派以“西学中源”说为由,抵制顽固派的阻挠,设立同文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行“自强运动”。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维新派又打着孔子和尧舜禹的旗号鼓吹变法。梁启超说:“言西政,必推本于古,以求其从同之迹。”要建设民主政治,设置议院,首先要考证“议院于古有征乎?”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类似议院(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机构和议员的设置。“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康有为等不少清儒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

——摘编自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二   1840年到1940年是中国人对民主认识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阶段。新民主理论是中国人民一个多世纪政治实践的理论结晶,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政治制度是现行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该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840~1890年是准备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人对民主的零星片断的感性认识时期;1890~1927年是探索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人开始在实践中学习、认识、理解民主的时期;1927~1940年是形成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民主形成自己的新民主理论的时期。

——摘编自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维新派把“西学中源”作为其探索的理论根据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形成的新民主理论成果,分析其形成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意义。
2020-02-17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权宣言》第一条   明确指出:“人们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第二条   规定:“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天赋和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   规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   规定:“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宣言以宣布并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理念,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不仅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重要思想武器,而且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律性保障。

——摘编自骆盈颖《<人权宣言>与法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材料二   《宪法大纲》第一条   明确规定,其任务是确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最终在中国实现胜利。该规定体现了工农民主专政的目的,即反帝反封建,使中国达到彻底统一。《宪法大纲》第二条   明确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一切政权都是工人阶级和农民所掌握和管理。这一规定明确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属性是在中央苏区统一领导下的以工人农民为代表的民主专政政体,与国民党政府的独裁专制截然不同。《宪法大纲》第三、四条可以看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其成员都是通过选举产生,每两年举行一次。苏维埃各级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拥有监督国家机关的权力。《宪法大纲》表明,苏维埃区域内的人,不论男女、种族,都是平等的,确认并保护工人和农民的政治权利。它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建设的积极性,为工农劳苦大众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是中国法制史上重要的篇章。

——摘编自周石其、周小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核心内容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权宣言》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明显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权宣言》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相似影响。
2023-07-10更新 | 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不断变革、完善农村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拉开了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的序幕。如何通过土地政策维护劳动人民利益,逐渐成为党的重要议题。革命初期,党陆续提出“规定限制田租率的法律”、“限制私人地权在若干亩以内”等关于土地政策的主张。随着革命的深入,党逐渐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在于农村,农村的革命在于土地,土地的革命在于土地所有权,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成为土地革命的核心议题。

——俞明轩等《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百年沿革与发展》

材料二   中共中央1982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说它是“新形式”,是因它冲破了旧的模式。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例如兴修水利设施、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等,这就需要加强“统一经营”的作用。其次,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定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概括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概括这一合作经济新形式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所围绕的核心。
2023-04-13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