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11 题号:2757866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器)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
材料二 “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被迫转型。他估算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极其痛苦的惊涛骇浪的三峡,大致要历时两三百年。
——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材料四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成为专制的王权。……因此,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据材料一、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2)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表现。
(3)材料四中英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什么?如何实现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不害,郑国人,其政治思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他主张“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循功劳,视次第”及“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可见其改革也是实行赏功任能的官僚制度和封建集权制,以取代世卿世禄制,并实行“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和要求官吏“治不逾官,虽知不言”,安分尽职的官吏管理制度。
不过,申不害的改革颇不彻底,过分强调统治权术,而法制不足,虽制定了一些新法,但旧法没有明令废止,造成“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改,而后君之令又下”的混乱局面,这就削弱了法制的作用,加之申不害本人重以法治人,而不能严格以法律己,韩昭侯面对“法度甚不易行”的局面对改革也不甚坚定,这都必然影响新法令的贯彻执行。
——摘编自刘德清《变革中的春秋战国》
(1)根据材料,概括申不害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分析申不害改革的不足。
2016-11-27更新 | 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地方行政制度创新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对西周政治体制的继承与创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顾炎武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弊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环节。
2021-07-29更新 | 3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三     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一百年。”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四     现在这样的观点还写进了大学教材:“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指导思想。在领导地位上资产阶级让位给工人阶级,在指导思想上民主主义让位给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单纯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弊端,片面强调了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否定了两者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实质上就是一种“你不行,由我来”的思维模式,并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和发展线索。面对新时期更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年青一代,这种理论的说服力有多大,是很值得怀疑的。                           —《不同视角下辛亥革命史教育价值刍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朝采取什么措施来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秦汉时期又采取什么措施来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
(2)根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4)根据材料三分析,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过去是什么视角?又提供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什么新视角?(2)
(5)阅读材料四,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请从两个方面说明,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
2013-07-01更新 | 5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