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古代主要经济政策与土地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123 题号:3286860
调整结构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年(平均每年)1894年
数量(万担)比例(%)数量(万担)比例(%)
内销165.2976.78171.4844.32
外销5023.22215.4455.68
产量215.29100386.92100

材料三   我们所说的工业化,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象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

——摘自周恩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56年11月)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说明黄宗羲与商鞅思想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本末之议
以下一组“本”“末”的言论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北宋)欧阳修说:“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工作而商行,本末相表里。”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提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欲来,商人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1)简述“农本”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合理性。
(2)以通商为核心形式的“丝绸之路”为何能在将视农业为“天下之本”、视商业为末业的时代?
(3)欧阳修“本末相表里”观点产生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4)明末清初“工商皆本”观点有什么进步性?
2019-04-22更新 | 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贪者,收为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

材料三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简表(单位:家)

地区工厂数地区工厂数地区工厂数
江苏、上海155直隶、京津455陕西3
浙江42山东31甘肃1
福建20奉天19广西1
广东33湖北19其他地区3

——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与“末”各指的是什么?这种表达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处的阶段。指出材料二和三所处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前途的认识。

2017-04-17更新 | 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概括“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

2017-10-17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