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159 题号:3409110
北京同仁堂见证了中国300多年的社会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片断一 :1669年同仁堂由乐显扬创建,1723 年开始供奉御药,创业初成。同仁堂人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己任,讲究“仁心仁术”之道。
片断二 :步入近代,同仁堂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同仁堂业务逐渐萎缩。
片断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仁堂业务逐渐恢复和发展。1954年8月27日,随着乐松生在一纸协议上签上姓名,乐家拥有同仁堂300余年的历史戛然而止。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成立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3年, 同仁堂在香港开设海外第一家门店。1995 年初以来, 同仁堂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 TGA 认证, 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1998 年以后, 同仁堂在世界各地开店 22 家。
——据杨在军《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等
(1)据片断一,指出同仁堂的文化理念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相吻合,该流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据片断三,指出推动同仁堂在1954年转型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仁堂经营模式改变的有利条件。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2022-08-11更新 | 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以及由它孕育产生的近代军事工业,给晚清及后来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近代军事工业生产的枪炮陆续装备清军各镇,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军队迅速结束以弓箭、刀枪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历史。

——摘编自袁和平《洋务运动及其孕育的近代军事工业—写在江南造船厂建厂150周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艰难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毛泽东和党中央深刻吸取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从维护国家安全.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战略目标出发,并结合具体国情,将发展尖端科技与国防建设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培养聚集性科技人才,推动了我国国防的发展。

——摘编自李正华《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国防尖端科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重视国防建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建设的特点。
2020-08-10更新 | 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绵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019-02-26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