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80 题号:3873183
2014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中国又将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纪要·论政体》
(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
材料三 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讲话: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华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之新国新梦(美国)解说词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和明太祖是如何处理丞相问题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在18世纪时,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各有什么明显不同?
(3)美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最适合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及其突出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2020-10-23更新 | 4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我国封建社会地方监察制度史上,无论是汉代的部刺史,还是唐代的道采访处置使,均为一级地方监察体制,宋代则建立了究备的二级监察体制。路级监察机构,包括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统称监司。宋代的府、州、军、监级监察是通判厅。通判厅不仅要监察府州军监级官吏,而且还要按察本辖区的县级官吏。各级监察体制除监司外,某些时期还设走马承受,作为皇帝耳目。地方监察体制比较严密,除监司、通判有监察职能外,郡守也有监察的职能。路级长官不仅要接受台谏和职能相关的上级机构的监察,而且还要受到监司之间的互察。府州军监级长官不仅要接受监察而且要受到时通判的刺举和同级长官之间的互察。县级长官不仅要接受监司、通判、知州的监察,而且县级长官之间也要互察。宋代监察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地方监察官既主监察,又参与地方政务。这种体制,旨在分割地方官权力,以防范地方割据的再现。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宋代监察体制。
2021-02-09更新 | 1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思想家主张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董仲舒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顾炎武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放弃不用)矣

材料二   上(太宗)谓黄门侍郎王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

——《资治通鉴》

宋朝设官之制……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皇宫),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宋初,中枢权力机构在事权上不相上下、互相钳制。——选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

材料三   长达两千多年的王朝时代,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衡的中央集权政府。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阶级界限比较模糊。教育与政治经验在普及,人口一般在政治中发挥着作用。经济以私人经营为基础,价值观相对地说是世俗的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美国石约输《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如何体现制约君权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中枢权力的分权与制约。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能够长期运行的因素。
2019-08-14更新 | 1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