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一战的经过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510925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1915-1916年的欧洲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战争已不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

一一《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请回答:

(1)材料所提到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当时欧洲人民对战争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战争的性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20世纪前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4年

美国工业产量相当于欧洲总和。

1914年8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1917年

俄国革命开始;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1918年9、10月

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1918年11月

德国柏林工人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1921年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1929年

美国股市崩溃。

1933年

纳粹夺取德国政权。

1936年

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1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5年8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参加第一世界大战、放弃孤立主义外交方针,却是在威尔逊的利他主义的旗帜下实现的。号召美国参战时他不提自私的国家利益,而是表明美国别无所求,只是为维护原则而战。而此前,西奥多·罗斯福以维护美国国家利益为旗帜,号召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却没能奏效。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快一战结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威尔逊打着“利他主义的旗帜”参战的原因。并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美国参战的现实因素。
2020-06-01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俾斯麦老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不可调和的彼此对立的两大势力……假如德国昨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因此更富的英国人。

——英国《星期天评论》

材料二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威尔逊演说(1916年7月10日)

材料三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心愿足矣。

——威尔逊关于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分析美国参加一战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3)材料三掩盖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

(4)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英、美在参战后,没有达到的目的各是什么?为什么没有达到此目的?

2018-03-20更新 | 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初期,同盟国集团(德、奥、土、保)人口有一亿四千五百万,协约国集团主要作战国(英、法、俄、意)就有二亿八千八百五十万。德奥集团虽在军队人数上稍弱于协约国,但是兵力集中,动员迅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协约国比较分散,装备(特别是俄国)远不如德国。在经济力量方面,协约国远远超过了同盟国,协约国除本国资源外,可榨取广大殖民地资源来支持战争,又可凭借其海军优势,充分利用美、日及拉丁美洲的工农业产品。德国早在1905年就制订了作战计划,这个计划是由德国总参谋长老毛奇,瓦德西和斯里芬等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才最后制订的,称为“斯里芬计划”。德国军国主义的战略家们估计,俄国经济落后,铁路交通不发达,军队集中缓慢,所以这个计划设想在同俄法集团发生战争后,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战场上,打击法国,预定以四到六个星期的时间击溃法国,然后挥师东进与俄军交锋,在三四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里芬计划”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里芬计划”的战略构想及其执行结果。
2020-04-02更新 | 1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