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515115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

材料二(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委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一批接触过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首先必须从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为此,必须要向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发起革命性的攻击。先进知识分子把这次斗争看作是类似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

——《思想解放与20世纪中国现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概括“人类精神的大觉醒”的含义,分析“人类精神的大觉醒”产生的条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效仿欧洲文艺复兴的。有何历史意义?

(4)据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思想解放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谈说:“乃论六家之要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材料二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1)材料一中的“天下”处于什么历史时期?
(2)“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总结,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单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3)结合材料二,简述当时的法家学说比儒家思想更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青睐的原因。
2018-12-15更新 | 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士人·国民·人民”

材料一   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兴起是最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周代,士是贵族阶层的一员,他们接受教育并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在社会大变动时期,少部分的士跻身于卿大夫的阶层,大多数人则降入庶人的行列,成为士农工商的一分子,这是士人的主要来源。此外,王官下降、庶人上升也增加了士人。士人既在本邦国“学而优则仕”,也在各诸侯国之间流动“仕无定主”。随着君主对于士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养士之风逐渐盛行。

——整理自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士人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士人兴起”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国民一词出现于近代中国。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法国时写道:“道光二十七年,民叛,国王逃避于英国,国民又自专制,不复立君矣”。李鸿章在奏陈皇帝与巴西修约情形折中写道:“华民有赴领事官控告巴国民,在中国者,领事官亦应一体劝息”。甲午战后,国民所指发生变化。20世纪初的十年,国民一词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大量涌现。梁启超在《论立法权》中写道:“立法权属于民,非徒为国民个人之利益而已,而实为国家本体之利益。何则?国也者,积民而成。” 1906年,孙中山写道:“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有革命之责任”。1922年,陈独秀在《造国论》中指出,以前的革命不成熟,“只有两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已经成熟了,这个时期的成熟是可以拿……要求打倒军阀、建设民主政治的呼声可以证明的。”


(2)从“近代人士对国民理解”的角度解读上述材料。

材料三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摘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3)结合所学,指出上文发表的背景。
2018-11-13更新 | 9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图》。

——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2019-11-06更新 | 2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