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亚洲觉醒”的先驱 > 孙中山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 题号:5154360

在近代民族解放斗争史上,甘地和孙中山都为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在《印度自治》一书中将手工织布机或纺车描述为解决印度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的灵丹妙药。……任何帮助印度民众摆脱日益严重的贫困局面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可以帮助印度实现自治。……我之所以信赖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是因为通过它,我可以为那些处于半饥饿、半雇佣状态的妇女提供工作。我的想法是让那些妇女纺纱,用这些纱织成土布后再用作印度人的衣料……这场运动无论如何都不会带来任何害处。

——莫·卡·甘地《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

材料二大批法国、瑞士和意大利人在每个车站聚集起来欢迎他。但是,我怀疑他们是否理解了甘地的话:“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会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西方人根深蒂固的习惯,已经难以改变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实施手纺车运动的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独特方式”(除手纺车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具体表现。并分析采取这一方式的原因。

材料三孙中山在1892-1895年期间出版了一些著作,这些著作着重论述了西方的饲养和灌溉技术、农业机器和化学肥料的使用以及举办农村集市的好处。1895年和1896年,在孙中山等人的倡导下,分别在广州和上海成立了农学会,出版了一种专门讨论现代农业的杂志。

材料四1900年的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试图以来自印度支那和美国的支持来进行革命,但都没有成功。这些失败,再加上更早以前他因过去为他提供大部分追随者的华南秘密会社的成员无纪律和不可靠而产生的失望,使他相信他应从中国的留日学生中吸收人员。当孙中山在印度支那和美国逗留期间,学生运动明显地发展了。孙中山回东京时正是1905年夏末学潮高涨之时。他的革命纲领和口号已被制订出来。这时所缺乏的就是一个新的组织,但经过他和日本朋友给他介绍的黄兴的共同合作,这种组织出现了。经过一系列筹备会议以后,孙中山组成同盟会。同盟会在留学生原在东京成立的各省同乡会的基础上组成;它另外还有传统秘密会社的宣誓仪式和秘密活动的特点,这些都是以三民主义的名义进行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著作及其创办杂志的关注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上述活动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背景。

(4)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革命的特点。

【知识点】 孙中山 甘地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孙中山及甘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满清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1925年3月孙中山抱憾而逝,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但孙为进步奠定了基础,其追随者得以在此基础上继其遗业。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19,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甘地把历史上自发的非暴力抗争,不仅发展成大规模发动民众的现代政治手段,也发展出相应的一套理论,最后也确实成为达到印度独立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历史上传为“佳话”。但对甘地非暴力思想也有不同意见。印度另一位政治领袖真纳就认为甘地改变了国大党成立的初衷。在非暴力不合作的口号下,国大党发动群众斗争,最终伤害的可能是印度的长远利益和民众利益(家庭纺织运动)要求全国民众回归土布手摇纺车时代,尽烧价廉物美的洋布,最后实在无法推行,不了了之。

——摘编自林达《历史在你我身边》


(1)为“超越狭隘的种族诉求”,孙中山先生作了怎样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先生晚年为“进步”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2)根据材料二,对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认识①推动印度独立,产生较大积极影响;②政治上和经济上伤害了长远利益和民众利益,请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认识谈谈自己的理解?
2019-10-21更新 | 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张之洞很早就主张“择西学之可以补我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他认为这样做是“有其益而无其害”。光绪二十七年,他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了三道《江楚会奏变法折》,提出了“恤刑狱”、“结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议,并同袁世凯一起保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

1901年所奏的《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关于刑法改革的九条意见中,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稍后,张之洞明确提出:“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说。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张之洞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公法学”,他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例”;第二,培养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后来,张之洞还主张聘请各国律师,博采各国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刑律等,为中国编撰简明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说制定此四律是“兴利之先资”,“妨害之要”。

——摘编自唐浩明《张之洞》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法律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上述张之洞的改革主张。
2017-05-02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
2019-06-07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