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 题号:5500660

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君主们“率土地而食人肉”“以力假仁霸”的行径极为愤慨,主张对“善战者服上刑”。他痛斥梁惠王“以土地之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的不仁行为。(梁襄王)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梁襄王又问:“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再问:“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孟子认为,人民是诸侯“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之一,只有得“丘民”,才能为“天子”。

——摘编自宋绍光《论孟子游说中的应时思想》

材料二   自唐中后期,思想学术界就开始有人批评汉唐经学家只重解释经典的字面含义而不注意经典的精神实质之弊,疑古、疑经之风渐起。孟子学说中的道统、涵浩气、辟异端、谈心性和辨王霸恰好与这一时期用道德性命对汉唐儒学进行改造的思想相吻合,与新兴的理学相知、相通。至宋,孟子本人被封官爵、入孔庙、处“圣贤”之列,《孟子》也由“子”升为“经”,不久 又超越“五经”而列为“四书”之一,成为人人必读的官定教材。

——摘编自李传印 《孟子在唐宋时期社会和文化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简要评析孟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孟子及《孟子》的地位全面升格的原因。
2021-03-22更新 | 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以个人身份整理文献的伟大实践,否定了“周礼”所规定的“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的规定,首开私人著史之先河。孔子作《春秋》已经意识到史学是由史义、史事、史文三要素构成的。就史义而言,《春秋》之义实为我国史学史上经世史学思想的滥觞,《春秋》通过遣词用句的感情色彩, 寄寓褒贬之义,以达到讨伐乱臣贼子,推行王道的史学目的。

——摘自任怀国《孔子与中国传统史学》

材料二   梁启超曾批评过去的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到了近代,梁启超、章太炎等积极批评传统史学与旧史观,宣扬进化史观,这标志着中国史学由传统类型转为近代类型。近代史学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社会、民族各方面历史内容的,视中国历史为世界历史的一个部分。

——摘自金毓黼《中国史学史》

材料三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始产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以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来探索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直接推动了有关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全面展开。论战的结果,更多的人接受了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观点。这对国共合作失败后,革命者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形势、性质,明确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自侯云灏《社会问题的凸现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兴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对中国史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新史学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9-12-21更新 | 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黄宗羲(1610-1695),号梨洲,浙江余姚人,其主要代表作为《明夷待访录》。他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是下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就是说君主原本只是天下人的公仆,本应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但后来君主却把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私利享受。因此,黄宗羲明确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即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民主思想,为中国近代反封建专制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材料四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4)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又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2017-12-03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