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 题号:556179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王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材料二:董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及各自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历史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儒家思想能在西汉取得独尊主流地位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儒家思想地位、作用的变化。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文化可称之为“德性文化”,所以,中国的“治道”特别注重道德教化。君、父、夫、兄与臣、子、妇、弟等都有特定义务。这种双向配合,便构成充满人伦情感的秩序。大多数宗教都漠视世俗的人伦关系,中华文化不能容忍这一点。因之,中国宗教在关乎世俗人伦方面,不像西方、中东宗教那样绝对。佛教的中国化教派,正是由于在尽孝、尽忠这伦理的两大端上有所修正,方获得国人理解。明末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也只能允许中国教徒祭祖、祀孔,此种折中方针被称为“利玛窦规矩”。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古希腊的智者中,有人提出类似原子论的宇宙观:每一种物质都可以切割成最小的粒子,不同粒子,各有不同性质。他们多把宇宙看成静止不变的,努力概括相似事物的“共相”,并把事物分类。每一类给一个“共名”来描述其“共相”。他们觉得具体事物是生灭有常的,“共相”倒是永存的。具体事物都有缺憾,达不到这类事物应有的理想水平,“共相”反倒可以代表这类事物。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毕达哥拉斯,他提出了三角定律,即勾方加上股方等于弦方。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同道们认为,世上那许多不可改变的“数”,就是宇宙的大奥秘。

——摘编自罗银胜编《新编顾准读希腊史笔记》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德性文化”形成的原因,说明这种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智者思想的四种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特征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2017-12-10更新 | 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引用自儒家经典《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中写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物简介

司马迁
(前145年-)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     替李陵败降之事辩护而受宫刑。司马迁并没有气馁,而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写下了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霍去病
(前140-前117年)

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曾立下“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17岁时为票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直取祁连山,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元狩六年,霍去病病逝,时年二十四岁。

苏武
(前140-前60年)

西汉杰出的军事家。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去。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才获释回汉。汉宣帝将苏武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褒赞他爱国忠贞的节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经典中的话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11-18更新 | 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主张"克己复礼",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是孔子追求的道德理想,以"仁"为核心,构成一整套伦理。孔子的"仁"所包容的善德,注重道德修养,规范行为实践,具有道德实践的价值。孔子还认为,中庸是最高尚的品德修养和方法原则,要求人们的言行"允执其中"。孟子等儒家后继者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推动了中国哲学的人文走向,形成了道德型哲学。

——摘编自雷红霞《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苏格拉底教人们照顾自己的心灵,"认识你自己",通过心灵去倾听神之声,去按照善的目的行事。他认为"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智慧知识就是美德,"美德即知识"。他引导人们认识灵魂中固有的善德。苏格拉底的"善"所包容的美德,以知识为基础,注重对真知的追求,具有理论认识的价值。柏拉图以其理念论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哲学,促成西方哲学的理性倾向,形成了知识型哲学,体现着科学主义精神。

——摘编自肖雪《试论"轴心时代"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思想之比较》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特点,并简析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2021-05-12更新 | 1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