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开辟新航路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56725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

“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大箫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世界从中等变小。

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摘编自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材料二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第一,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不平衡。第二,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市场扩展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而对同样正确的社会目标,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的支持却落在后面。

——安南《我们:联合国人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反对全球化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有利于促进全球市场扩展的因素,并结合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加以说明。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大交换:植物、动物、和人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

1493年

哥伦布把甘蔗带到美洲

16世纪初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年

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

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80年代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

——摘编自菲利普 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十六世纪,原产美洲的农作物玉米传入中国。相比中国传统的稻、麦等粮食作物, 玉米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强,抗灾能力强,“但得薄土,即可播种” “虽山巅可植,不滋水而生” “盘根极深,西南山陡绝之地最宜”。在清代生产技术下,玉米亩产可增加10%左右。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玉米种植带动了遍布全国的开垦陡峻山岭的过程移民蜂拥进入了南部中国的浙江西北山区、皖南、云南、广西和贵州的山地。这些地区的,甚至最南部的开化、广南和普洱三府中,曾以疟疾流行文明的原始森林,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已被湖南、湖北、四川和贵州的移民砍伐殆尽。

——摘编自陈亚平《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并简评哥伦布大交换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传入中国所带来的变化。
2020-06-15更新 | 16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世界逐渐走向整体。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主要路线图


材料三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概况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航路开辟影响。
2022-05-04更新 | 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方法与规律提炼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

时间

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秦代

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时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唐高祖时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宋代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   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在众多版本中,Von Glahn的估计最为低调,他认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占世界产量的三十分之一。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

——《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背景。(并指出历史学习方法中如何阐述事件背景的方法)
(2)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3)请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罗斯福在货币领域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是什么?
2019-06-03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