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5 题号:577638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领事可以介入中国海关事务,中国的海关主权便开始受到侵害。自1853年列强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至1858年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建立,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开始落入外国侵略者之手;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任总税务司后,设立总税务司署。制定的《海关募用外人帮办税务章程》规定:“各关所有外国人帮办税务事宜,均由总税务司募请调派,其薪水……均由税务司作主。”华籍关员“亦委诸总税务司”,1869年公布了《中国海关管理章程》,并于1870年1月1日开始实行,从而基本完成了近代中国海关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成立于949年10月25日。海关总暑先后接管了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26个海关;调整了各海关的组织机构,进行了对旧海关工作人员的教育,以肃清帝国主义残留在海关中的势力和影响。新海关也不是过去那祥单纯是收税了,而是要依照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使我国不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摘编自熊巍昱《近代中国海关主权回归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关制度建立的国内、国际背景,并对其作出简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代中国海关制度相比较,现代中国海关制度的不同之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的发生。

——摘编自《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有何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2022-01-12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增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请回答:
(1)第一次“大革命”后,秦朝为创立“中央集权制的帝国”进行了怎样的制度设计?
(2)第二次“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请指出这次革命的法制建设成果。
(3)第三次“大革命”后初步形成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2016-12-13更新 | 1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宪政自登上人类社会的政治历史舞台以来,便一直承载着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美好的价值诉求与期盼……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但宪政思想的启蒙与渗透却比这要早……早期改良派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民主政治对国家兴盛的意义,因而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立宪,明确提出了宪法问题,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超越了“器”和“用”层面的局限,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变法维新主张,并极力将其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开启了宪政运动的实践之门。……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三《共同纲领》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是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施政准则。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1954年宪法在“序言”部分写道:“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表述是对二者关系科学、合理的界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千差万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近代前期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历程。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点。
2016-11-27更新 | 3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