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宗教改革 > 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6 题号:579349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主张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对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材料三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运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阐述了怎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三对宗教改革的评价各不相同?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半岛,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期文学、艺术作品中即已反映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色彩,如但丁在《新生》和《神曲》中”赞扬自由理性,要求人类思想解放,主张追求知识,吸收古典文化,宽待异教”等。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于德国,当时德国的农业、工业,商业都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德国宗教改革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摇救人的钥匙不操纵在教会手中,而掌握在人的自身,只有人的自身以及由人自身而获知的信念才是拯救人的力量,因而人的毕生追求也就成了人生希望之所在”。

——摘编自杨风霞《浅析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德国的宗教改革》

材料二   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人和积极活动者绝大多数都是投入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者,他们的宗教观直接影响着宗教改革的性质和进程。人文主义宗教观的主要特征是:(一)反对愿昧无知,反对盲目崇拜,提倡知识学问,提倡理性思考;(二)大胆怀疑教会的传统神学,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三)强调人的个性和思想解放,观察问题角度的多样化;(四)加强学术研究,了解周国世界,重新发现“人的价值”。

——摘自刘丹忱《试论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与宗教改革发端于德国的相似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简述二者的共同影响。
2019-12-18更新 | 1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教会推行的禁欲主义婚姻政策,最后走向了它的反面,成为社会畸形变态和社会腐败的源泉。新教改革家呼吁进行婚姻改革,目的在于建立一种不受教会干扰的、非禁欲的世俗婚姻制度。教士禁婚制度是起于教皇的敕令,并不见于《圣经》。更重要的是马丁路德等改革家提出了“每个基督徒部是自己的牧师”这一观念,否认信仰和得救必须通过教士才能实现的观点。教会不具有神性,禁婚制度更不可能成为教会神化的渠道。改革家关心建立世俗社会秩序的问頲,视家庭为社会的基本组织之一与国家、教会共同组成世俗社会秩序的素。

——摘自《世界通史》

材料二 婚姻改革的内容之一,是破除禁欲主义,宣扬结婚幸福论。新教的改革家继而发起了修女还俗和教士结婚运动。在刚开始的时候,是通过秘密途径偷偷地把修女从修道院中接出来。在新教势力强大以后,新教区就实行关闭修道院的措施,特别是关闭女修道院。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路德专门撰写了“父母不应该包办压制儿女的婚姻,儿女不应背着父母自结姻缘”一文,提倡长辈与小辈之间的协商谅解。新教的婚姻改革者对妇女卫生和妇产科医学予以高度重视和评价。出于医学和伦理学方面考虑,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从此,结婚不再被认为有罪,离婚也不再被社会歧视。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千百万妇女从被社会遗弃、歧视或受到性侮辱的境况中解放出来。

——摘自《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进行婚姻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婚姻改革家们的具体措施,以及婚姻改革带来的影响。

2019-05-16更新 | 1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宗教博物馆”,一千多年来各种宗教在此长期共存,和谐发展。泉州早在五千年前有闽越族在此聚居,艰苦的耕海牧洋生活,使其具有泛神信仰特征,只要是有用的、有利的神灵就加以信奉。魏晋时期汉人从中原地区迁居至此,与原有民族融合。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等来此经商、定居,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宗教相继传入泉州。信奉伊斯兰教的商人与汉族通婚.繁衍后代,成为回族的祖先。泉州社会逐步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构成的移民社会。宋元政府采取较为开放的姿态.授予不同宗教背景的蕃商相应官职,管理泉州的商贸活动,例如南宋长期掌管泉州市舶司的蒲寿庚就是穆斯林。

——摘编自马照南《泉州宗教文化相容共存之品格与现代价值》

材料二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引发了欧洲各地的宗教纷争.新教派和天主教会之间的冲突激化,导致了长期的宗教战争,例如德国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始于1618年,主要是由于信奉新教和天主教的德意志诸侯之间矛盾冲突,并将欧洲各个国家卷入战争。战争的可怕后果迫使各方开始寻求和平解决宗教争端的途径。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各国统治者有权自由选择国家的宗教信仰,以一种相对平等和公正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战争。各国的统治者开始意识到,宗教宽容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一些开明君主和思想家进而主张国家与教会分离,不允许宗教干涉国家政治和世俗生活,宗教只是为促进个人道德修养和保持“良心”的手段。荷兰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强调个人的内心信仰和良知,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理性和教育来解决宗教争端。而不是通过暴力和迫害。

——摘编自孙浩然《近代欧洲宗教宽容的起源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泉州地区各种宗教得以长期共存和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宗教战争爆发的背景,并分析宗教宽容原则的重要意义。
2024-01-07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