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 题号:579796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孟子》

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三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因之古之君主受到人民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根据材料四,归纳中黄宗羲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五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办情况表(截至2016年12月3日)

(4)材料五中,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道德思想推崇的“道德决定论”常以孝悌来判定一个人的品格优劣,认为一个人如果在家中能够对父母尽孝,对兄长恭敬,那么他在外就可以时身边的人负责,对国家尽职尽忠,有孝悌为前提,可以达到忠恕的目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家对父母孝悌,在外就会对君主顺从,不会犯上作乱,如果在社会上推行孝悌之风,就能达到安定社会,维护国家和平的目的。

——摘编自梁焕然《先秦儒家道德思想研究》

材料二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产生于其流亡日本期间,他通过对国内外政治社会状况的分析,将中国近代积贫积弱,被西方超越并进而被西方瓜分的原因归结为国民性格的劣根性。他认为这种劣根性直接导致了中华民族的停止不前,最终沦为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梁启超感同身受、深表痛绝“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他在《新民丛报章程》一文中折出“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失,智慧不开”。梁启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的根源在于深埋于国民内心深处的命定主义思想……近代世界局势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终究是国民之间的竞争,然而我国国民效忠的对象是朝廷,一个接一个的朝廷,而不是西方人民眼中的国家。倘若国民根本不具备应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无从谈起。

——摘编自张倩《梁启超新民思想下的国民重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的道德思想核心内涵,并对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认为当时我国国民性格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新民思想形成的原因。
2020-09-27更新 | 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战国时期,义利观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利少而义多,为之。

——荀子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韩非子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

材料三

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则止。

——墨子

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韩非子对“义利”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思想意图的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思想主张。
(3)结合商鞅变法有关史实,评析材料三所反映的义利观。
2020-11-11更新 | 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168827日,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教士到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耶稣会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十八世纪是一个“中国世纪”。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伏尔泰反对基督教,主张“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材料三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四   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19171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儒学的要义。
(2)结合所学,探究对材料二中伏尔泰主张“全盘华化”的原因分析应考虑哪些方面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
(4)对材料四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看法?说明理由。
2022-02-13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