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8 题号:584061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2月31日发表了题为《共同谱写和平、发展、合作的新篇章》的新年贺闽,指出“合作”也是时代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春,让·莫内在阿尔卑斯山区步行,集中静思欧洲的前途: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资源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1951年,法、德等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协议。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材料二: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中国代表团是要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存在……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就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

材料三:2006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闭幕,中非宣布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人民网》


(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 “坚冰”突破后,欧洲的合作是怎样—步步深化的?
(2)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理解“同”和“异”?
(3)中国与非洲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意义有哪些?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一个国家的外交和内政存在着彼此联动、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推行这一政策不仅有意识形态的的共性,也有实际的考虑: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需要依靠苏联的援助和保护,以防止像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发生在西伯利亚的那种西方列强的干预。毛泽东前往苏联寻求一项友好同盟条约。斯大林给予一项军事同盟和3亿美元的贷款,并答应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后来的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政策尽管都包含着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但也成为一些周边亚洲国家对新中国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开始建立对中国的包围圈,在中国周边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增加驻军和建立军事同盟,这对新中国构成了长期的威胁。……1951年朝鲜战争局部化的趋势出现后,中国领导人在2月间认为,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的“中心任务”,经过22个月的准备,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在此形势下,过于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牛军《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战线和强化意识形态的内政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建国之初的外交政策及其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并指出调整后的外交政策与之前的不同之处。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三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021-01-22更新 | 1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共生共融的演进史,是不同文明不断碰撞相互吸纳的历史。“中国与世界”是值得历史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文明,在16世纪中叶以后就再也不能避免地要发生正面交锋了。在最初的交往之后,一方面中国士大夫中,出现了像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愿意接受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人;欧洲天主教内部,也出现了以利玛窦、艾儒略等人为代表的同情、容纳和支持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张……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


材料二 清政府长期以来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邦”,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机构——礼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属之邦”的机构。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理解了西方的国家和主权概念;认识到欧洲列强实际上构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于列强并峙之中,中国不但不足以称“万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难以达到。有识之士开始用新名词代替“夷”字,对于西方国家或称“外国”,或称“西洋”。外交文书中也以“大清国”和“大英国”“大法国”等对应。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历经曲折,但我国的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入,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果。

上表中A、B、C表示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发展关系的几个重要阶段。(例如,C时段表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战以后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在明末清初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文明是怎样进行交流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从清朝前期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世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回答在A、B两个时段,中国与相应国家发展关系的政策及其意义。
(4)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中的①是____。说明该组织的作用。
2016-11-18更新 | 30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1949年以来,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据国际环境的特点和变化,开展积极灵活的外交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建国之初,针对两大阵营的尖锐对峙,我国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策略?下图反映了在前述外交策略的指导下我国取得的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什么?

(2)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成熟,其标志是什么?它是周恩来在接见哪国代表团时首先提出的?
(3)下图中,和周恩来握手的美国总统是谁?两人握手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新中国第一个访问美国的领导人是谁?

(4)1972年,在周恩来的邀请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中日两国结束长期敌对关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和平、友好、合作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日本制造了哪些不利于中日友好的事端?倘若你是中国外交部助理,针对目前中日关系的状况,向外交部长进言,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2019-09-06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