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0 题号:5909550

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留下了深深的步痕。

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

(1)就治理国家来说,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各具特色的理论创造?以儒家、法家思想为例加以说明。

明清时期,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2)简述明清时期儒学有了怎样的发展?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3)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异同。

而儒家以孝弟二字为二千年来专制政治、家族制度联结之根干,贯澈始终而不可动摇。使宗法社会牵制军国社会,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诚不减于洪水猛兽矣。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一九一五年七月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背景主张评价

儒家思想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批判儒家思想。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材料二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四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儒家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升华”的表现?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代法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在学术思想上“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4)依据材料四概括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未成为“欧洲式的人物”的主要原因?
2018-12-09更新 | 9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利玛窦于1601年,应明万历皇帝之诏住进了北京,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他在中国传教历经艰辛,前后长达28年。利玛窦在华期间,用了很大的精力潜心研读儒家经典,李贽说利玛窦“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礼仪”是一个“中极玲珑,外极朴实”的“极标致”之人。

——摘自《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摘自《启蒙运动与中国儒家学说的关系》


材料三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材料四近百年来,中国人、东方人都公认,现代民主就是西方的民主,它起源于欧洲。学习、借鉴,乃至全盘照搬西方的民主,也就成为许多近现代中国人的思想热点。近百年来,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文化上的障碍、精神上的阻力。然而,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西方人指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17一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近20年的飞速发展的历史,向世人显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文明,不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精神阻力,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源。

——摘自《儒学与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利玛窦在中国认真研究中国儒家经典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欧洲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的原因。
(3)概括四段材料的核心内容。并谈谈你对儒学的认识。
2017-09-04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将“大同”社会视作一个逝去的理想型社会。《礼记·礼运》如此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孙中山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下面是1924年孙中山发表的有关民生主义的言论:

行这种方法,就是用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行这种税法,就可以令国家的财源多是直接由资本家而来。资本家的入息极多,国家直接征税,所谓多取之而不为虐。从前的旧税法只是钱粮和关税两种,行那种税法,就是国家的财源完全取之于一般贫民,资本家对于国家只享权利、毫不尽义务,那是很不公平的。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更加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摘编自姜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则和现实途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儒家提倡的“大同”社会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理由,并分析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以来“共同富裕”思想的认识。
2022-05-06更新 | 1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