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李贽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7 题号:594682
在历史上,对于某些重大的问题,思想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既有类似之处,又有显著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为政

主题二孔教

(1)分别指出材料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为政”的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出现各自主张的背景。
(2)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李贽和伏尔泰对“孔教”的态度及其目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李贽提出这样的观点,对传统儒学有何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2019-10-17更新 | 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 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并指出两种思想的不同境遇及原因。
(2)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2016-11-21更新 | 81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士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士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也较为优裕。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面对现代化潮流,中国近代思想界逐渐形成自己的现代化理论。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先后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观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和严复引进的社会进化理论,共同构成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学者公开提出“西化”的目标,宣布要“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随后,“现代化”一词逐渐代替了“西化”。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认为,从前我们常要说要西洋化,现在常说我们要现代化;西洋文化之所以优越,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的”,而是因为它是“现代的”;中国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的”,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的”。因此主张对中国文化实行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改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文化主体地位变化的角度,评述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演变过程。
2019-03-01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