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科技成就 > 天文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2 题号:5989221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颇早,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例如,北宋确定了西夏的附属地位后,宋真宗将新历和冬服赐予西夏。在元政府的支持下,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历法的优点,创立《授时历》。它所确定的地球公转时间比实际相差仅26秒。明朝建立后不久,政府对《授地历》进行了微改,并将其命名为《大统历》。清朝政府也将修改历法作为头等大事,传教士汤若望参与制定的《时宪历》很快被颁布实行。

——摘编自张培瑜等《中国古代历法》

材料二 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西历)为官方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乡村民间可依旧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中西(新旧)合历。1928年至1934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要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年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但在推行新历对,政府遇到了许多的阻力,特别是禁过旧历年节的做法,遭到百姓的抵制。1934年后,政府不再干涉民众过旧历新年,也渐少提及“废除旧历”。

——摘编自左玉河《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西合历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影响。
【知识点】 天文学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四方风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物,在一片牛肩胛骨上刻有24个甲骨文(残,全文应为28字),记载了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与对应的四位风神。这篇甲骨文约出自公元前1200年,是典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200-1189年)豳组卜辞。四个方向的风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他们是殷朝人发明的独立标准四季体系,是确定日历与闰月的重要依据。这表示在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了。
在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的名称。而这八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这标志着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在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与现今通行的名称致。24节气是相间的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的总称。太初历首次确定以中气所在决定月的名称,如雨水所在月为一月,春分所在月为二月……冬至所在月为十一月等等。而无中气的月无名称,只能称为前一个月的闰月,这一原则称无中气置闰。它合理地调整了年和月的关系,使季节与月份大体稳定,从太初历开始一直沿用到现在。
从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开始计算,它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达到的位置。
而现代的“二十四节气”则是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
2016年11月30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节气”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因素。
(3)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历程,说明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
2017-10-26更新 | 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1)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与之关系密切的天文历法同样辉煌。根据所学,列举三例并加以说明,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天文历法成就。
(2)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材料一   西晋文学家左思创作《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晋书·左思传》

材料二   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阅读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发明造纸术的历史时期___________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3)图中所示文物,为研究宋代的经济、科技、绘画艺术等各个方面情况,都能提供一定的历史信息,请任选两个方面,结合此文物加以说明。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2020-03-04更新 | 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因其功能的重要,历代统治者都设立专门机构和官员以司其事,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条文,接纳朝野研究者充实官办天文学的实力,且从财力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从而构成了相当稳定、持久的天文学运作机制。《夏小正》记述了一年中十二个月的星象、物候、气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政事等。在西周时期实施一种颁朔制度,周天子每年依据史官现象预推每一月朔的日期,连同相应的政事向全国上下发布,全国范围内行使统一的历日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历法同天命、皇权联系起来。至汉代,我国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天文历法体系。《汉书》中指出,历法要顺应天道,合于天行的客观规律,并以之治天下。唐宋天文学发展迅速,僧一行的《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历法,形成了我国成熟的历法体系。宋代时全国约有十座大型浑仪。元代李谦在所拟《领授时历诏》中指出:“钦天授时为主国之本”。明清学者对律吕、大衍等历本的思想、利弊及影响做了很好的总结。

——摘编自陈美东(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

材料二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宋儒程颐首先赋予它认识论的意义:“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明朝中后期,西学传入后,带动了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方以智,创造出“质测”一词来指自然科学,王夫之则明确地把“格致”等同于“质测之学”;“密翁(指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印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清朝的颜元进一步把“格致”等同于“孔门六艺之学”,即实做其事。

十九世纪以来当西方自然科学以更大规模传入时,对其称呼继承了明末清初的传统,“格致”一词普遍流行起来,并成为要求革新的人们的热门话题。在这个阶段,介绍科技的格致诸书大量出现,如《格致启蒙》《格致丛书》《格致略论》,不下几十种。1874 年,徐寿等人主持创办了第一所民办新式书院,取名为“格致书院”,其宗旨为“意欲令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

——摘编自王果明《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天文学的功能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和明末清初的学者在“格致”认识上的异同,并分析“格致”一词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普遍流行起来的原因。
2020-11-14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