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十一届三中全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2 题号:603030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5恢复高考以来部分年份高考作文题目

年份高考作文题目
1977年《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北京卷),《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记先进人物二三
事》(上海卷);《谈实事求是》《在红旗下》(内蒙古卷)
1978年《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81年《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5年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
诉理由、呼吁尽快解决(化工厂排放废水,有害气体、污染)问题。
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
1987年《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
1991年描写“圆”的想像物
1994年《尝试》
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1年《诚信》
2002年《要不要救一个陌生人》
2004年《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区使用的全国卷)
2017年“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
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依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提炼出个主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分阶段院就所提炼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提炼主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被人们当作了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连续生产经营120多年,堪称中国民族工业的活化石。
时 间状 况
1895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张謇以《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为纱厂取名“大生”
1896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
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
1899年开车生产,经营顺利,利润优厚。
1917-1921年大生纱厂迎来“黄金时代”。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
1922年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向下坡。公司连年继续亏损,濒临破产的边缘
1925年上海银团接管了公司,大生纱厂稍微稳定下来。
1927年公司出现了转机,扭亏为盈;持续到1935年,公司还清了全部负债并有盈余。
1937年日机轰炸南通,工厂受到威胁
1939年日军勒令工厂停工,对工厂实行军管
1945年大生股份公司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国民党方面派出官董代表洪兰友、陆子冬驻厂,并寻机“挑刺”
1949年大生集团迎来了新的生机。
1956年大生公司成为第一批国营企业。
六七十年代大生公司不断进行技术革新。
1978年至今大生公司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1995年大生集团(国有独资)的组建,标志着百年大生已逐步发展成为产权多元化、工贸一体化、技术高新化、效益规模化的新型现代纺织企业集团
2004年由国有独资改制为国有控股
2018年“大生纱厂”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采用一个最佳的时间尺度,对大生纱厂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2021-01-15更新 | 1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尽管在革命和建设中都遇到过挫折,但都能根据国情及时调整,从而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82年1月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十项政策指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198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强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改革流通体制。

——陈争平《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三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上述党的重要会议的共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材料一中建国后的主要会议内容进行评析。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央三个“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中央三个“一号文件”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到的促进作用。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2019-10-21更新 | 1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三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材料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1)“振兴中华”是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的产物。试述这一口号出现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中的口号出现于哪一重大运动中?简述这一运动对民主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和外交两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按要求完成下表。

(4)据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并分析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2019-01-30更新 | 3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