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 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0 题号:60549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00年以后,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工业技术和军事技术迅速进步。

而与此同时,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国家陷入了困境。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滞后于其人口增长的速度,因而导致了民众的叛乱……日本的幕府遭遇到大名们的反叛,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也是一样。……这些负面趋势带来的影响是,在19世纪,欧洲国家(和美国)在与亚洲和非洲的弱国打交道时,越来越多地使用武力和廉价商品。

并不是殖民主义和武力征服导致了西方的崛起,而恰恰相反——是西方的崛起(依靠技术力量)和其他地区的衰落才使得欧洲强权得以在全世界不断扩张。

——【美】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你是否认同作者“并不是殖民主义和武力征服导致了西方的崛起”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以来的早期中国城市,或是国家行政中心、军事中心,或是地方行政中心。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多是官府衙门、宗庙祠堂。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统制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已有各种类型的建筑,有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店、商场、作坊、体育场等。贫富居民混居在同一街区,即使是很有钱的富户,其住宅外观与贫者住屋也无大异。雅典最出色的建筑群是卫城,是当时的宗教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政治首脑居住在市中心附近宽阔的林荫道两侧,不同职业者安排在不同的城市区位中。雅典的外城比雷艾夫斯港商贾云集,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

——摘编自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材料三   孟子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摘编自强光中的哲学《王道:孟子的“理想国”》

材料四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材料五   十三行是1685年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外贸商行,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海外贸易。1757年,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1842年,十三行贸易特权被取消,1856年,十三行毁于大火。十三行是清廷实行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材料六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19世纪初,贸易垄断权被逐渐取消,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是从政府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包括舰队),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机构,对殖民地进行政治统治、经济掠夺以至于贩卖奴隶、毒品的军政经合一的殖民机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城市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说明两种“理想国”产生的共同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五、六,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的相同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广州十三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设立对该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019-05-02更新 | 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从欧洲大陆就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家探险成功发财致富的消息。作为一个岛国,英格兰的任何一个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120公里,在历史的大机遇面前,英国所拥有的这一巨大的地缘优势逐渐显露。伊丽莎白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她很快地成为英国海外贸易的积极支持者和直接参与者。伊丽莎白不仅授权商人组织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还出资入股,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授予这些商人和冒险家种种在海外伤天害理的特权,以从中牟取红利,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就是这时的产物。在这些伦敦商人精明的算计和大胆的海外冒险中,英格兰一步步走上了通向日不落帝国的道路。

——摘编自《大国崛起·英国》

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惨败,令国人感到异常愤怒,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民间迅速传递到清廷,由是,大清被迫正式迎来庶民参政的高潮。海防、海权再次成为上下共同的目标。1906年,政务处的一份奏章里,明确出现了海权一词。而海军处也于1907年建立了。从这一年开始,海防、海军、海权、海洋,在中国社会上下都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也正是从此时开始,中国人开始了其艰难的重入海洋之旅。

——张远方《失海500年:中国海洋大国的没落与崛起》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英国成为海上强国的历史背景及晚清政府为维护海权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海权”意识增强对当代中国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2020-01-17更新 | 1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7 世纪初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兼英国贸易委员会委员托马斯·孟看来,商业是高贵的职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商人是“国家财产的管理者”。一国的富裕取决于对外贸易中获得顺差。英国没有生产金银的矿石,要增加国家的财富,使金银充裕,只有凭情发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多。”如何保证对外贸易的出超,从而实现英国的富贵呢? 孟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其中包括扩大本国国内耕地面积,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即增加自然财富;发展国内的工场手工业,即增加人为财富。但孟更强调发展航运业和出口贸易,尤其主张发展殖民地贸易。他认为,出口商品如果是用本国船只运输,不仅会得到货物在本国的售价,还可以加上商业利润、保险费用和运输费用,从而使国家的收入增加。

——《论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末期,张謇在大生纱厂的《厂约》上明确指出:“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因于何赖。”显然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夺回利权是张謇办大生纱厂的宗冒。一般富豪则习惯于封建的剥削方式,认为购买土地和放高利贷,既稳妥又省事,而且本小利大。加上在洋纱倾销的压迫下,上海各华商纱厂都像风中残烛,摇摇欲熄,更使人们对于投资近代工业深怀戒心。所以“凡以纱厂集股告人,闻者非微笑不答,则掩耳却走”

——《张謇的实业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托马斯·孟的重商主义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与17世纪早期英国托马斯·孟的重商主义在经济背景方面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这些不同导致的政治影响。
2017-12-06更新 | 2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