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5 题号:608158
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划分历史阶段,概括历史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正确的历史阶段划分来自于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和论证。历史阶段的划分对概括历史特征起一种界定范围的作用,范围的模糊性会直接影响到概括的准确性。

材料   苏俄(联)1917—1940年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对比:1917年的百分比)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1917—1940年苏联(苏俄)经济发展划分阶段,对自己划分的阶段作相关分析陈述。
2020-09-19更新 | 1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民的革命行为对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

——摘编自(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材料二   (1921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1922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材料三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整理自瞿秋白1920~1922年在苏俄的考察记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俄时期农民运用“日常形式”进行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政府是如何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的?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阐释?
(3)材料三中现象说明了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0-08-20更新 | 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十月革命后,苏维埃面临严峻的形势,列宁适时调整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俄共(布)八大党纲》(1919年)

材料二   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生产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列宁选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苏俄实施“余粮征集制”的主要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时共主义政策”的其他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苏俄1921年面临的主要政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俄政府为应对这一政治形势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3)由材料一涉及的政策转变为材料二涉及的政策,反映了列宁带领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些特点?
2019-07-04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